中國華南理工大學與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合作,利用增強非導電材料中場的超共振效應,模擬了與中子星強度相對應的磁場和電場。該方法可幫助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直接復制磁暴,并研究其對生物、技術系統和機制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年鑒》上。
磁場是帶電的運動粒子或具有恒定磁矩的物體(質子、中子和電子)相互作用時產生的效應。它的作用被描述為充滿力線或張力線的空間。在恒星內部,磁場是由導電等離子體通過對流混合恒星物質的運動產生的。這些場對天體的演化至關重要。在地球上,超強磁場可用于研究恒星、等離子體和基本粒子的性質以及空間無線電通信。
研究人員成功地研發出在激光散射中產生巨大磁場的方法,并成功證明了這種場的產生可能伴隨著光的共振散射,特別是在非磁性非導電領域。
該項目負責人、托木斯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奧列格·米寧介紹說:“與均勻的球體相比,氣腔尺寸是一個額外的設計參數,用于設置場強度的最大增益。研究表明,通過調節空氣腔半徑,可控制介電領域中明暗模式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磁場和增強電場。”
研究人員將磁場放大了3500萬倍,接近中子磁星的磁感應值。它們的磁場特征在100億特斯拉。相比之下,地球的磁場強度為0.000025—0.000065特斯拉。(記者董映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