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治人才是各領域國際交往與合作的重要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壯大國家力量、提升國家形象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撐。伴隨近年來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交流的持續深入,我國參與國際經貿與國際事務的程度不斷加深,對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亟須培養一批涉外法治專業人才。當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已進入發展快車道,培養方式日趨多元化,發展前景廣闊。
涉外法治人才是指在國際法律事務、國際合作以及涉外法治領域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士,其熟悉國際法律規則和國際組織框架,能夠處理國際合作、跨國商業活動和涉外法律事務等相關工作。此類人才應具備多方面能力素養。首先是掌握體系化的法學知識,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和較強的法律分析能力,能夠識別、評估與應對法律風險,促進糾紛解決。其次,在國際法等相關領域具有專長,熟悉國際法律原則、條約、慣例等知識和理論,具備涉外實務能力。在語言工具方面,涉外法治人才應具備較強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能夠閱讀、理解和處理外文法律文件。更重要的是,該類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能夠適應多元文化環境與國際交流語境,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與國際合作能力。還需強調的是,涉外法治人才應心系國家與人民,通過參與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維護我國公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并通過平等對話與緊密協作,推動全球治理規則更加公平公正,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應對世界性挑戰。
近年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受到政府與高校的高度重視,其教育模式與教學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變革與創新。在教育模式方面,一些高水平大學越來越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是與國外高水平大學聯合開展海外學位項目,設立中外合作本碩連讀項目等;二是設立國際交流與實習項目,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權威國際法專家來校開設課程或專題講座;三是鼓勵和指導學生申請境外留學。同時,相關高校不斷加強校際、院系合作,如法學院校與外語、金融、管理、經貿等特色院校或綜合性高校相關院系合作設立雙學位或輔修學位,培養復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此外,高校還在逐步增加有關涉外法學的專業數量,不斷豐富和細化課程設置,并努力實現更多課程的全英文或半英文授課,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專業化水平。
另一方面,教學方式日漸豐富多元。一是校內核心課程教學更加體系化。法學專業本科生在修讀民法、刑法等基礎課程的同時,還需學習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涉外型法學課程;國際法專業的學生則需較為全面地修讀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海商法等細分領域的專業必修課程以及國際商法、國際知識產權法等專業選修課程。教師在授課中愈加重視講授作為國際司法通行規則的英美法運行體系及判例式司法模式,并引導學生對中外法律體系進行比較分析,實現融會貫通。二是實務課程的重要性逐步凸顯。已有一些高校開設涉外“法律診所”課程,與涉外型律師事務所、跨國企業、政府外事部門以及國際機構開展課程合作,聘請實務專家進校講授涉外法律實務的實操樣態與經驗技巧,如英美法訴訟實務中證據披露、交叉盤問、專家作證等環節的一般流程與典型案例。此外,近年來,不少高校承辦或組織學生參加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等多種類型、不同級別的模擬教學和競賽,讓學生獲得專業指導與實務操練的機會,使其能力、思維與素養得到快速提升。此外,也有部分高校組織學生到境外企業、國際性組織機構參加涉外實習、調研或游學等活動,開拓國際視野、提升涉外法律技能。
毋庸置疑,當今時代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已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具有多元化發展方向與廣闊就業前景,將以急劇增長的人才數量、更加細化的專業分工以及快速提升的能力水平,在國家對外交往與國際經貿合作中展現才能。
一是國際行政事務處理。我國政府的外事、商務等部門以及國際組織、機構的法律部門需要一批政治素養高、法律能力強、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參與外事外交、國際人權保護、環境保護、婦女與兒童權益保護、民事與刑事司法等領域的法律工作,為維護國家利益、維持世界秩序建言發聲。二是涉外糾紛解決。涉外型律師事務所、國際性法律服務機構是涉外法治人才的聚集地,這些機構人員熟悉國際法律規則和涉外法律實踐,具備扎實的法律技能和應變能力,為我國商事主體的域外業務提供商事談判、仲裁、訴訟等法律服務。三是對外商貿的運行維護與法律保障。跨國公司需要一批熟悉行業知識、精通行業法律事務的法律顧問、法務與管理人員,參與企業合規、知識產權與商業秘密保護、糾紛談判與訴訟等,在國際商貿舞臺擔當中方商事主體法律權益的“守門人”。四是國際法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高校及研究機構,也需要一批從事國際法、比較法、國際貿易談判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者,通過深入研究國際法律理論與制度,推動涉外法治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總體而言,涉外法治人才發展空間廣闊、前景光明,將為推動我國建立健康、穩定、有序的涉外法治環境以及推進國際法治進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饒淑慧,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