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不僅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教育資源、靈活便捷的學習途徑,而且不斷革新藝術生產和傳播方式。戲劇作為一門綜合、現場藝術,面對數字時代嶄新的表達方式,我們現有的知識系統應如何應對?戲劇美育又如何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我們需要怎樣的戲劇藝術公共教育?
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推動戲劇從演出內容到形式進行著方方面面的革新。戲劇藝術一直以演員與觀眾共處同一個時空的現場性,作為其獨特魅力所在。在數字時代,多媒體技術以更廣泛、更深入的方式參與舞臺呈現。
今年以來,首屆“斯芬克斯元宇宙戲劇節”召開、AI參與創作劇本和演出、人工智能登上舞臺等現象都進一步深化了現實與虛擬時空的交叉、重疊,推動戲劇藝術新形態的衍生。
同時,以沉浸、交互為特征的戲劇新場景也層出不窮,從商業綜合體里的小型演藝空間,到酒吧、廠房、菜市場改造而成的互動體驗場所,頗有萬物皆可沉浸的趨勢。
這些新形態、新場景,在帶給觀眾更加直觀、強烈沉浸體驗的同時,也改變著戲劇審美的特點。這在帶給藝術課堂更加生動案例的同時,也驅動教學方法的變革。對此,我們需要不斷回到戲劇本體,教育本質,而不是舍本逐末。
對于數字技術變革時代的戲劇創作現象,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也需要尋求解決的方式。我們一直在思考:戲劇有無始終無法被替代的、數字技術無法改變的藝術能量呢?
實際上,只要想想那些始終具有跨越時代、媒介的作品,甚至對于今天流行娛樂形式依然展現出強大適應力的莎士比亞,還有那些觀眾喜聞樂見、常演常新的經典戲曲劇目,就能明白,古往今來戲劇打動觀眾的人性和情感力量是始終不變的。
今天,即使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戲劇演出,觀眾頭戴VR觀劇,創作者追求的依然是如何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同時,當科技讓我們的傳統藝術,尤其是古代繪畫變靜為動,現場觀眾變看為游時,我們也需要思考,當視覺已經可以將世界萬物以及現實的不可能之物,都以無限逼真、直觀的方式推至我們眼前,那么觀看中的想象過程就變得更加彌足珍貴。
由此,中國傳統審美活動中,那些對觀眾想象力積極參與的強調,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包括古人欣賞山水畫時的“臥游”行為,戲曲舞臺上僅憑“一桌二椅”和演員身段動作,就“以歌舞演故事”,讓觀眾想象出生動畫面的美學觀念等。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上述審美經驗的綜合傳承,不僅為藝術回歸人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強化了以學生體驗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需求,更為數字時代美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了一個立體多元的情感世界。
現代美育作為舶來品,自其進入中國之初就具有立足現實、融合中西的特點。正如蔡元培所言:“美育的基礎,立在學校;而美育的推行,歸宿于都市的美化。”藝術的普及如何讓更多人感受美、欣賞美,始終是中國現代美育追求的核心價值所在。
數字化時代拓展了美的感知途徑、形態,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流行,降低了藝術創作的門檻,增加了每個人都成為潛在藝術創作者或作品共同創作者的可能。
數字化為戲劇發展和藝術教育,提供了更多元的模式和表現的維度。一方面,技術變革帶來豐富的戲劇新形態,從內容主題上賦能公共藝術課堂。另一方面,在不斷融合前沿發展問題的同時,如何切實強化課堂活力,如何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經驗、方法加以綜合傳承、現代化轉化,成為今天高校戲劇公共課堂更好發揮戲劇能量、深化美育育人目標、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探索驅動力。
在數字化的加持下,我們相信中國戲劇藝術公共教育將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賈力藶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楊華系北京工商大學教務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