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濤利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作業既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也是訓練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方式。隨著國家“雙減”政策落地,作業成為家長、教師、學生關注的焦點,作業還要不要布置,應該如何優化設計,已經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之一。
作業設計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征,豐富作業形式,增加作業的趣味性。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將課堂中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學以致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并不神秘。比如,在學習完“元、角、分”一課后,作業內容可為“今天我當家”,讓學生利用周末進行一次家庭采購,把采購中付錢、找錢的過程記錄下來,在“花錢”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增加數學學科的趣味性,使知識點更加系統化、條理化。
作業設計注重層次性。在班級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作業布置只是簡單的“一刀切”,就會造成學生兩極分化,能力強的吃不飽,能力弱的吃不了,因此作業布置要以人為本,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常規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例如,在學完“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常規作業是計算長方形的面積;變式作業是測量學生家中長方形物體的長和寬,并計算其面積;拓展作業是讓學生計算“老師有一段長36米的柵欄,想圍成一個菜園,怎樣圍面積最大?”三階作業難度分層,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進行主動性思考。同時,也可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彈性選擇,變被動為主動。
作業設計注重思維性。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年齡,思維的跳躍性是非常寶貴的一種思維品質。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將跳躍性思維往多元性思維發展引導,而這也應當成為作業設計的一種思維理念,鼓勵學生采用多種答題思路來完成作業。隨著學生接觸的數據運算類型的豐富,可供學生解答的方式就會越來越多。比如是按部就班型的常規解答方式,還是出奇制勝型的特殊解答方式,這兩種思維都應當是學生需要掌握與具備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數據運算類題目時,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解答,以盡可能地刺激學生的思維往多元性去發展與鍛煉。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更加明確,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而不應成為應試教育的“跑馬場”。要眼中有學生,心中有課標,作業要圍繞新課標,突出學生主體性,提高有效學習時間,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積極思考習慣為根本,落實素質教育,把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優化設計高質量的數學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