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君彥 文 許俊文 攝影
“致最美的您:恩人,是您的愛喚醒了他那即將沉睡的心;是您的無私,拯救了我們這個將要支離破碎的家,真的謝謝您……”一封手寫的信表達著無盡的謝意。寫信人,是一位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妻子,她剛當了媽媽,丈夫病重,連剛出生的女兒還沒見過。她要感謝的,是為丈夫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和他們素昧平生又極其有緣的熱心人,90后大學生劉凱。
一夜熟睡,劉凱昨天起得很早,6點半趕到省腫瘤醫院打了最后一針動員劑,7點半,開始采集造血干細胞。他特意修短了頭發,躺在干細胞采集室的床上,一臉輕松,笑時眼睛瞇成一條縫。“小伙子心態好,很放松,采集很順利。”負責采集的主管護師王勵說。
劉凱1990年11月出生,是洛陽市伊濱區佃莊鎮酒務村人,家有父母、姐姐,在河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讀大三。碰巧完成我省第4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后,很多人才知道,這位小伙子之前一直很熱衷公益。“我第三本獻血證上的章,都快蓋滿了。”劉凱說,他獻血或血小板,已近30次。2010年10月底,即將走進大學校門的劉凱,在洛陽市中央百貨附近第一次獻血,初衷很簡單:想知道自己什么血型。沒想到,他就此獻血“上了癮”。2012年4月28日,劉凱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讓他有了這次捐獻“生命種子”的機會。
去年12月底,當患者主管醫生提交采集計劃時,劉凱正在為期末考試做準備。是否將捐獻日期推遲,等考試以后再捐獻?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征求他的意見。“救命要緊!”劉凱爽快答應,找到學校,辦了延考手續。
劉凱笑著說:“自打成為志愿者的那天起,就期待著能有一天,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救一個人。”
“我以親身經歷來說,捐獻對身體沒有任何影響,身體上、生理上很輕松。”7日上午,采集結束后,劉凱在交接儀式上笑著說。
劉凱還表示,希望患者康復之后,盡量不要聯系自己,“不要因為這件事感激我,我只是做了一個公民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