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44名網友中,95.5%直呼達不到,僅4.5%認為達標
觀點:“十八得了”是現代女性經營家庭和生活的能力標準
閱讀提示 近日網傳的“十八得了超級媽媽”新標準(以下簡稱“十八得了”),線上線下引發不小討論。本報調查顯示,95.5%的人士表示,這一標準太高,根本無法完全達到,僅有4.5%的媽媽稱,她們能完全達到。有媽媽認為,這一標準并非好媽媽標準,不利于孩子成長。兒童教育專家認為,這一標準只是現代女性經營家庭和生活的能力要求。
她心聲
一些媽媽有共鳴,有些媽媽稱“被逼的”
趙女士是鄭州一位80后媽媽。她QQ上的簽名,“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牽掛不完的孩子”,一直沒變。
說起“十八得了”,她說,女兒現在一歲半。雖然標準上提到的一些內容還沒機會體驗到,但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十八得了”,她基本達到了,比如她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等。趙女士說,現在媽媽們都很強大,善于自學。“我覺得現在80后的媽媽都比較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也很希望能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經歷。”
但也有很多媽媽表示:“這個標準有點高,但這是社會造成的,逼得媽媽們不得不這樣才能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要求。”
“基本都是各種高難度作業給逼出來的。”鄭州市民劉女士說,從她女兒上幼兒園起,就收到老師布置的各種高難度作業,“今天做個模型,明天做個玩具,后天再做個海報什么的。等孩子到了小學,幫忙自制手抄小報已是家常便飯,三天兩頭還要自制主題PPT。”
TA調查
她們:44名網友中95.5%直呼不能完全達到
“這一標準,意味著當媽的,除要干好工作和家務外,還要能承擔起關于孩子學習和生活方方面面的所有任務,須是超人。”一位媽媽說。
2013年12月31日,大河報記者經本報官方QQ做了一個微調查。參與調查的44名網友中,自認為完全達到“十八得了”標準的有2人,約占4.5%,其余95.5%的網友都直呼不能完全達到,少的能達到三五條,而多的最多也只能達到13條、15條;認為媽媽就該按這樣的標準做的僅有4人,約占9%。
此次微調查中,網友們大致有三種觀點。
一種是贊成派,QQ網友安之若晶:“這個標準對孩子應該是好的,全方面教育可以培養更優秀的孩子。”
一種是反對派,QQ網友盤古貓:“這個標準不是一個母親的標準,而是培訓班老師的標準,是食堂阿姨的標準。我當過老師,明白教育需要挖掘孩子心中的愛。其他的,孩子會在社會與人相處中學會,母親只要必要時候提供一個港灣和迷茫時給予支持的角色就可以了。”
也有一些中立的觀點。比如,有網友就認為,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這一標準她會有選擇地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大包大攬。
他們:1988名被調查者六成認為“現在孩子缺失父教”
新浪網一項調查顯示,在1988名被調查者中,60.7%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覺得不好說”,僅13.0%認為“父教并不缺失”,而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時,46.9%的人選擇了母親,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擔”,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親。可見父教缺失已是目前家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而最近,電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了》的熱播,也引發社會各界對親子教育中爸爸缺位現象的反思。
在本報44人參與的網絡微調查中,直接表示爸爸應該參與孩子教育的有14人,約占31%。
有網友明確提出,現在很多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爸爸在親子教育中缺位。
老師看法
“十八得了”并不十分利于孩子成長
“十八得了”標準現身網絡后,有老師認為,這其實反映的就是媽媽圍著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轉,甚至替孩子大包大攬。不過,它也實際上反映出了社會競爭加大,凸顯出目前的教育體制,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從而導致家長陪著孩子一塊壓力大、攀比心強等。
鄭州一小學的李老師說,有些媽媽,一邊抱怨很累,一邊又認為要給孩子最好的,孩子什么都應該比別人好,這樣會一直累下去。比如周末,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很多輔導班,還讓孩子參加一些演出活動等,媽媽們有時連周末都會犧牲,其實像這類對孩子的課外培養,如果孩子不感興趣,或者學得吃力,媽媽完全沒必要去努力。如果孩子感興趣,媽媽們也完全可以放心地讓他們自己去做。
鄭州市一小學老師胡建玲對此認為,符合“十八得了”新標準的媽媽,并不十分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長。“陪伴,是無聲的教育。”胡建玲說,教育孩子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包辦、批判,應該去引導,去影響。
觀點碰撞
A.“十八得了”并非“好媽媽”標準
鄭州教育學會學習心理研究會主任王海勇說,“十八得了”是對媽媽們的一個誤導,“媽媽越強,孩子越弱,媽媽做的越多,孩子做的越少。”王海勇說,這一標準其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孩子教育中父親角色有所缺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段旭杰說,她不贊同這個當媽的標準。因為孩子需要的是剛剛好的媽媽,并不是絕對好的媽媽。孩子需要的是媽媽的陪伴,是在一起、不會拋棄他、嫌棄他的感受。這比所謂的“十八得了”超級媽更有價值。
B.“十八得了”是一個現代女性經營家庭和生活的能力標準
1月2日,著名童書出版人、華爾街日報兒童教育專欄作家、中國教育協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成員三川玲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說,她不覺得“十八得了”標準是超人標準,而是一個良好現代女性的標準,是有關經營家庭和生活的能力。
她認為,這些“得了”其實談的就是女性經營生活、經營家庭的能力。作為女人,有個手工、編織、園藝這樣的愛好,這樣是可以悅己悅家的。家里有個愛書法的爸爸,一個愛設計的媽媽,孩子耳濡目染,是不容易被電子游戲和不良同伴給誘惑走的。
不過,她并不贊成家長“發揚”奧數、作文、做小報這些代替孩子成長的技能,她希望家長們最好在這些方面裝作一點都不會。過于能干、愛包辦的父母會“代替”孩子成長。
三川玲說,爸爸缺位,當然對孩子的教育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國外最值得中國社會學習的,是他們強調工作跟生活之間的平衡,強調家庭生活的重要。 大河報 記者 寧田甜 實習生 李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