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級間存在差異,關鍵在于管理,也就是校長,還在于師資,也就是骨干教師。”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認為。
上周五,浙江省教育廳在衢州召開“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會”。
今年8月,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工作的指導意見》。
可是,文件出臺近半年,教師的流動卻顯得“乏力”。“目前,存在較大阻力。”省教育廳的一位相關人士坦言。為什么?“激勵政策不夠。另外,各地狀況不同,特別是山區,很難將城區的教師流動過去。”他分析。
面目前,衢州柯城區的教師流動卻呈現這樣一組數據:城區交流到農村占68.66%,農村交流到城區占20.9%,各級名師從城市流向農村比例達53%;農村學校超過85%的校長和超過50%的副校長,均來自城區學校。
這么高的流動比例,他們究竟是怎么實現的?
2007年,衢州柯城出臺“一校兩區”的文件。即農村的完小(村小)并入市區的名校,成為其一個校區。同時,衢州柯城區對城區參與托管的學校和被托管的農村學校進行捆綁式考核。
捆綁之下,兩校的人、財、物,全合并為一所學校,并由校長統一安排。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資源,自然就會輸入農村。連距離柯城市區30公里山路的完小,也來了市區的名師。
一校兩區后,“教師沒有身份區別,只有崗位區別。這樣,流動的阻力就會減少。”每學年,兩個校區統一調整學科教師分配。至今,已有31位衢州興華中學本部的教師到華墅任教。同時,華墅的21名教師在本部進行1-2年的專業培養。其中一部分回華墅后,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
據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興華中學華墅校區的初三畢業學生成績與進校時對比,提升幅度居衢州柯城區之首。(本報記者 高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