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以來,某大學的畢業(yè)生小黃就奔波于一場又一場的“散伙飯”。短短一個月內,小黃的畢業(yè)季人情消費就達兩千多元。由于開支太大,他不僅把打工掙得的微薄收入花掉了,還不得不借錢應對。
請客花掉兩千多
黃的家在農村,來到合肥讀大學后,為減輕父母負擔,他在課余時間堅持做家教或打工掙錢。四年來,他的生活費基本上比較吃緊,實在不夠了才開口向父母多要些。
大四下學期,小黃明顯感到吃不消。 “這是大學最后一個學期,同學、朋友都很珍惜。 ”各種名目的“散伙飯”接踵而至,先是宿舍的,然后是班級內部,后來更是擴大到了校內校外,連一個城市的老鄉(xiāng)也要湊在一起聚一聚,少則三四人,多則數(shù)十人,“有的是AA制,有的是別人請,然后我回請”。
短短一個多月,小黃不僅花光了父母每個月給的生活費,連自己打工掙的錢也全部請客花掉了,“后來實在撐不住了,找關系好的同學借了800元。算一算,這段時間包括散伙飯在內的各種人情消費支出已超過兩千塊了”。說話間,小黃一臉無奈。
請客地點要講究
日前,記者來到合肥市大學城,對畢業(yè)生進行了走訪。采訪中,同學們說,在畢業(yè)前的“必要消費”中,各類名目的“人情消費”占據(jù)大頭。
小張告訴記者,找到工作或者考研[微博]成功了,大家一般都要“意思一下”。因此,“擺一桌”成了不成文的慣例,“請客也不能太寒磣,肯定不能在學校食堂,至少要到中等檔次的飯店才行”。小張說,他剛剛找到工作,“請一些同學朋友吃掉一千多塊錢”。飯后又請大家去唱歌,又是一筆開支。
如今,很多畢業(yè)生都說,“畢業(yè)季,花錢跟流水一般”。
人情消費成負擔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其實,不僅是畢業(yè)生抱怨“人情消費”,連大一學生也被各種人情往來壓得吃不消。
郭同學是名大一學生。去年剛到合肥,經(jīng)人介紹結識了很多老鄉(xiāng)。老鄉(xiāng)們經(jīng)常相聚,你來我往,郭同學也做了幾次東。每次老鄉(xiāng)會后,他的生活費也幾乎被掏空,“有時不好意思找父母要,只好找同學蹭飯卡”。
很多大學生說,現(xiàn)在標準越來越高,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汪同學說,她的人情消費每年大概在2000元左右。學生沒有經(jīng)濟來源,“這些錢都是從生活費里擠出來的”。
采訪中,還有一些同學說,為了填補人情消費的“窟窿”,只好在外搞起了兼職,“爭取不給父母增添負擔”。(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