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考不等于遠離班級
放棄國內高考的學生,今年約占景山學校高中畢業生的10%。選擇棄考并不意味著疏離于班級。從高一到高三,馬健雄和張鴻健與所有學生一樣,學同樣的教材,考同樣的會考。如今,經歷一番拼搏和磨煉,馬健雄已被芝加哥大學錄取,而張鴻健也如愿以償地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當其他同學在忙著準備高考時,他們倆計劃著高考第二天去幫同學們拍些照片留念,還在幫著學校準備6月9日的畢業典禮。
放棄國內高考,只是一種個人選擇。馬健雄和張鴻健說,他們無法用好與不好這樣的詞匯,來概括他們的棄考與別人的不棄。
“不要擔心自己不考高考就是一個‘異類’,不要這樣想。”張鴻健說,了解真實的自己,找到一所適合的大學,對于每個人而言至關重要。無論棄考或不棄考,在不斷努力中完成一場自我認知的過程,也許比最后的結果更有價值。新京報記者王佳琳
- 背景
今年全國棄考學生約為百萬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介紹,2010年,他在對比各地高三學籍人數與高考報名人數之后測算出,全國大約有80萬名學生棄考。近年,棄考人數以每年接近10萬人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全國棄考學生大約在100萬人。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這一說法表示支持。他說,如果算上中途棄考和考完之后不填志愿的學生,人數可能還得增加幾十萬。
大多數棄考生選擇就業
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學生高中畢業之后選擇出國留學,不再走高考的“獨木橋”,客觀上減少了高考報名人數。更多的棄考學生直接選擇了就業。
“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數據,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生不超過20萬人;其他80多萬名棄考學生大多選擇了就業,還有一部分選擇來年再考。”熊丙奇說,“這80多萬名學生中,農村孩子占了絕大多數。”
就業形勢嚴峻成主因
教育界人士和專家認為,近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讓上大學的“里程碑”意義減弱、高考對改變命運不再具有決定性影響,是許多學生不愿意參加高考的主要原因。
此外,一些高校學費昂貴而就業效果不佳,也讓一些有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打了退堂鼓。儲朝暉說,一些“三本”和高職院校的學費動輒一兩萬元,農村學生考上了,家里也難以負擔;就算咬牙上了大學,畢業了還是很難找到好工作,產出率太低。
棄考量上升高校應反思
“學生棄考量上升,高校應當反思。”儲朝暉說,學生棄考,是因為高校難以為他們提供真正改變命運的機會。高校應當轉型發展,加強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加強專業化程度,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而不能再滿足于關上大門辦學。
對于棄考的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儲朝暉和熊丙奇認為,教育部門應當通過網絡教育、技能培訓等方式,給學生成才多元選擇,讓他們不用上大學也能成才。(中新網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