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985”工程的實施,顯著提高了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實施,正在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成就舉世罕見——在世紀之交的10年間,我國高等教育走過了其他國家30年至50年的歷程,完成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列世界第一,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員總數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學位數居世界第三。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
改革從未止步——中國已從人口大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大國,面臨著新的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任務。國家不僅需要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更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也是“國家必需”。
經過連續幾年的財政專項扶持和擴招,2009年,全國1.4萬余所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規模達到873.6萬人。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分別在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占據半壁江山。
2008年,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現場,世界奧林匹克技能大賽主持杰克·杜塞多普驚嘆:中國將很快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取得一席之地!
中國職業教育煥發的勃勃生機,得益于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辦學體制和培養模式的變革。
我國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強化政府的統籌責任,調動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積極性,促進了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的緊密結合,推動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構建起面向全社會、面向人人建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近5年來,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的總體就業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職業教育在培訓下崗再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積極作用。
呼喚“中國智造”——教育改革的時代課題
2006年1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向全黨全社會宣布,中國要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
在如此振奮人心的目標面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著嶄新的時代課題:中國教育能否為中國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新動力?能否為提升中華民族創新力提供智力支持?能否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人才貢獻?
現實卻不容樂觀:由于自主創新能力處于低水平,粗放型經濟依然占主導地位,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中國制造”急需提升為“中國智造”,全面開發和提高中華民族原創力刻不容緩,推進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刻不容緩。
這是一張“面向未來”的時間表:
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實施。2006年,全國所有小學和初中約1.7億學生全部使用了新課程。至2010年秋季,除廣西、青海外,其余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進行了高中課程改革。
2002年,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啟動實施,用學分制、學業能力評價等方式改變長期以來以考試分數衡量學生的辦法。
2003年,“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啟動實施,通過現代遠程教育,構建覆蓋全國城鄉的教師教育網絡體系。
2004年,“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啟動實施,通過特設崗位、資金支持等方式,在高等教育機構吸納、遴選、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形成一批優秀的創新團隊。
2007年,“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啟動,以青少年身心健康為宗旨、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進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