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肖云
最近,電影《你好,李煥英》好評如潮,很多人領著孩子、帶上父母去觀影,在歡笑和眼淚的交織中,體味著親情的珍貴。
孝敬父母、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打出親情牌,是這部電影爆紅的根源。然而,有人因“子欲養而親不待”抱憾終生,也有人因父母無錢無權怨聲載道,將自己的不好全部歸咎于原生家庭。網上有這樣一個帖子令人震撼:一個10歲的小男孩,成績十分優秀,但他卻說:“爸媽沒錢,不配有我這么好的兒子。”還稱同學都拿著iPhone7,他只有兒童手表。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事例并不少見,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愛慕虛榮,和同學比誰的名牌衣服多,誰的家庭條件更優渥;有的孩子習慣于父母的無私付出,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自私冷漠,不懂得關心他人,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會是什么樣子。由此可見,感恩教育甚至比抓學習成績還要重要,家長要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感恩。
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孩子過生日時,父母往往會送上禮物,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樣,在父母過生日時,也可向孩子提出要求,讓孩子意識到父母也需要關心和幫助,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奉獻、助人的樂趣。
讓孩子多參與家庭活動,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很多家長本著孩子還小、學習最重要的想法,家事、家務從不讓孩子參與,而后,又埋怨孩子太冷漠,這是誰之過呢?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工作現場,讓孩子知道工作的艱辛、掙錢的不易;還可以讓孩子幫忙洗碗、掃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勞動中鍛煉自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還應以身作則,經常陪伴、孝敬老人,讓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學會感恩。
讓孩子多關注弱小,培養孩子關愛他人的社會責任感。平時,家長可帶孩子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去福利院、敬老院看望關心留守兒童、孤寡老人,通過親身經歷讓孩子更珍惜現在的生活。
總之,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學會感恩,回饋社會,傳遞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