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窗訊(山陽城區一小 彭赟)說到小學語文教學,就會自然想到作文教學,小學作文對于老師和學生都不是一個輕松的的話題。在作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如泥人土馬”,有形而沒有生氣,要不就是缺少個性。而小學作文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因而小學小學作文是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現在我就小學生作文的現狀做一分析:
第一、作文字、詞、句、段、標點符號問題百出。錯別字層出不窮,詞不達意,句子語病莫名其妙,全文一大段,從頭到尾,中間全是逗號,只有結尾才能看到一個句號。而且書寫不工整,本面不潔,甚至一塌糊涂。
第二、作文千人一面、眾口一詞、大同小異。別人怎么說,他也怎么說,沒有自己的見解;別人怎么寫,他也怎么寫,缺乏自己的創意。寫人一個模、寫事一個過程、寫景一個風景、狀物一個樣……完全一個模式、一個套路。
第三、作文假大空。學生無話可說,無病呻吟。作文“假、大、空”的現象十分嚴重,在學生中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作文,作文,不吹不成。”寫作文違反了作文與做人的基本原則,吹牛、忽悠、撒謊:寫父母就是“冒雨送我上醫院看病”、寫老師就是“挑燈批改作業”、寫同學就是“幫助生病的我補習”……事例虛假、張冠李戴,大話連篇、空洞無物。
綜上分析小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經常是下筆無話可寫。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即使是東湊西拼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分不清,或者是詞不表意.馬頭牛嘴對不上。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淺談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從小培養,奠定基礎。
往往我們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只是一味重視讓學生寫字詞,而忽視了學生的寫作基礎培養和詞語的使用。作文教學雖然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但在低年級學生接觸詞、句時就應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了.在掌握字詞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讓學生用詞說話的能力和標點符號的用法特點,在學一個生字時,我們要更多的讓學生組詞,不會寫沒關系,可以為學生增加詞匯量。詞匯是說話、寫作和閱讀的必備材料。學詞時要注重培養學生造句,豐富學生的說話能力,從學說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
第二、樂于觀察,創設情境。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樣的文字。”我們在教學中應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描摹生活、想象生活的興趣和習慣,從而使學生積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比如在寫景狀物的作文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親歷淅淅瀝瀝的春雨,和煦溫暖的陽光,姹紫嫣紅的春天,果實累累的盛秋……在寫作時,由于是學生自己捕捉到了習作素材,筆下就會流淌出潺潺清泉。在寫人敘事的習作中,先讓學生走進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發現生活之美,品味生活之味,感受生活之樂,體驗人間真情。“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致的觀察、發現,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以實踐生活為訓練主線,學生的習作內容才會真實豐厚。
第三、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在閱讀時一定要做好筆記,摘錄好的詞語和句子,更重要的是能把它“據為己有”。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閱讀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茅盾先生曾說:“一個作家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并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