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馬澤平 陳 波)“江南,是杜牧的。沒有杜牧,江南是何等的寂寞?就如淋漓的細雨中,沒有油紙傘的古樸,從而缺乏一種古詩的典雅;就如長長的小巷里,沒有一架紫藤蘿,從而缺乏一種綠意蕩漾的清新……”這是山陽中學教師余顯斌的散文《杜牧的江南》的開頭語。20多年來,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的他,用心感悟社會,用筆描繪著平凡生活的每一處美,已陸續創作了詩歌、散文、小說等600多萬字作品。
教學中的創作靈感
余顯斌是山陽縣法官鎮人,步入教壇后,書一直都是它最親密的伙伴。特別是進入山陽中學以后,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和自身感悟中,他的創作沖動一直在心底發酵。“譬如在教學《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等,我被這些文字所陶醉,有時晚上想到這些優美的文字都睡不著覺,爬起來就動筆去寫點啥。”余顯斌說,受不少散文家影響,他也想表達一種美,將內容和語言合二為一。
就這樣,校園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都出現在了他那清新自然、凝練流暢的文字之中。2003年至今,他已在《百花園》《四川文學》等報刊雜志發表文表文章兩千余篇。近年來,他創作的《母親是兒子的根》《父親和老黃》《拯救》《水色蕩漾的小鎮》等五十余篇文章在《光明日報》《人民文學》等報刊刊載并獲獎。
文章入選中高考試題
2010年,東北四市高三聯考試題中現代文閱讀部分選用余顯斌的作品《一個人的堅持》;2011年,海南中考試題出現他的作品《愛吃野菜的莊老師》;2012年,福建省高考語文專題檢測將他的作品《知音》選入其中……到目前為止,余顯斌四十余篇文章被高考、會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試選做考題。談起作品被一些省市作為高考、中考命題,余顯斌向記者講了一段趣事。有一次,一個學生拿著一張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題《知音》,向他詢問最后一題的標準答案,余顯斌回答的竟然和標準答案相差甚遠。學生問:“這是你寫的嗎?余老師,你都不知道答案。”余顯斌呵呵一笑告訴學生,是他寫的,但是文章寫時只是有感而發,并沒想那么多啊。班上同學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他也跟著傻笑。
每當他上語文課時,班里的學生鴉雀無聲,全都靜悄悄地睜大了眼睛期待著他走進講臺。他常把自己寫作的感受融入教學中,來打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臨近下課時,教室里總會響起一片掌聲,經常引得其他班級教師過來一探究竟。余顯斌待學生如同朋友,看慣了學生的笑,他們的鬧。他曾以自己的學生為原型,寫了本《紫藤花影》校園青春小說集。“刊物出版了,他們在閱覽室看見了,會呵呵地笑,說哪篇是寫誰的,哪篇又是寫誰的,我聽了,感到很幸福。我用筆記錄了我的青春,也記錄下他們的青春,這些都是美好的記憶和過往。”余顯斌說。
男人背后的知音
“文學中的情感和生活中的情感是相通的。”余顯斌說,在自己幾十年的文學創作中,最感謝的那個人是他的妻子,她是他的第一讀者,夫妻倆也在文字的美中成為知音,他們的感情也變得更加深厚。
余顯斌的妻子曾玉榮十分支持丈夫的的創作事業,擔負起了丈夫作品的第一讀者和手稿打印工作。余顯斌每寫一篇文章,都會拿來先讓妻子看看,征求她的意見。曾玉榮在閱讀的過程中通常在不恰當的地方會用括號括起來加以注明,甚至直接在上面加以修改。“他那600多萬字作品全都是我一個人用鍵盤敲出來的。原來接觸文學很少,自從讀了他的作品之后,我也慢慢喜歡上了文學。”曾玉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