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教界進行了關于博雅教育方向的改革試驗,如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北京大學的元培實驗班等。昨天,著名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楊福家來到蘭生復旦中學,給初中生上了一堂“博雅教育”課,并談到如今教育的幾個誤區。
文理分班是個錯誤
楊福家院士將博雅教育歸納為幾條,第一條就是“博”,要文理相通。
“以前,學生進了高中,早早就被劃分為文科和理科,這是個錯誤。”在楊福家看來,“博”強調課程廣闊、各學科交叉。除了深度,特別強調廣度,文與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好在新高考之后,文與理將“混搭”,可能會激發學生更多的興趣與特長。
“當年,錢學森從美國回來,一手牽著孩子,一手就拿著吉他?!睏罡<乙恢庇浀缅X學森的一句話:“科學創新不是單靠邏輯推理,科學創新的萌芽在于形象思維?!币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除了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還需有文化藝術修養。楊福家是學理科的,但他從小學習畫畫和音樂。在他看來,科學創新首先來自形象思維,有了聯想啟發,產生靈感;有了靈感,再去推理,才有探究,“難道做科學就是搞公式推理嗎?我的靈感都是靠藝術啟發的?!?/p>
他建議,從中小學教育起,就應博采眾長,除了學科教育,還要提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如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參與科研等?!叭说念^腦不是填滿知識的容器,而是待被點燃的火種?!睏罡<艺J為,教育一開始只有“博”,才能讓學生發現所長,一旦發現且開發了,就成功了;這是一個人的發展機遇,任何教育都不能剝奪。
課堂應有“針鋒相對”
楊福家給學生們看了一張哈佛大學校門的照片,“這樣一所世界名校,正門校門很小,連汽車都開不進去?!?/p>
在他看來,大學教育,不在于門面,而在于胸懷。曾經有一名新生對哈佛大學校長說“你錯了”,并列出他所研究的數據,校長欣然接受,“如果一個大學擁有這樣的文化,那它就有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p>
“好的教育應該鼓勵提問,鼓勵討論,鼓勵質疑。避免爭議,也就與科學和真理無緣了?!睏罡<艺f,他在大學時上盧鶴紱教授的課,認為盧教授授課中一個方程有問題,卻不敢當面和教授講,所以問助教,是不是自己理解有問題。助教向盧教授反映后,教授特意請楊福家去家里,并告訴他:“我考慮欠妥當,你是對的。”楊福家認為,現在能接受學生質疑的老師其實并不多,更別提包容學生的爭論。
楊福家說,提倡質疑和爭論,不應該是從大學開始,而這一點正是美國教育的厲害之處。在美國的一所私立小學,能夠得到全校表揚并通報的學生,是一個敢在課堂上質疑的孩子。一個8歲的孩子在課堂上舉手對老師說:“你黑板上的字拼錯了?!崩蠋熣f:“我真的拼錯了嗎?讓我查一下字典?!焙⒆玉R上說:“不必查字典,我保證你出錯了?!逼鋵?,課堂就應該允許這種自然的“針鋒相對”。
人才不分一等二等
“過去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睏罡<姨岢?,現在教育的可悲之處,卻是將學生分成了一本、二本、三本生。進了職業學校,就是低人一等,這是完全錯誤的。
他認為,判斷一所學校是否一流的標準之一,就是對學生來說,“這個學校改變了我的一生”。楊福家的外甥女曾向父母提出,要去美國學烹飪,可把家長急出一身汗。后來,母親陪著孩子去學校走了一趟,最終打消疑慮。
他說,美國有60%以上大學是有職業導向的,比如美國電影學院、烹飪學院、紐約服裝學院等,都是比較優秀的學校。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氛圍,完全倡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很多工程師和技師的工資,不亞于大學教授?!皡^分人才,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一等二等之說?!痹跅罡<铱磥?,不給學生劃等級,真正鼓勵行行出狀元,需要教育和社會逐漸改善。
“博雅教育中的雅,其實就是做人第一、學業第二?!睏罡<艺f,這一條,在186年前就寫入了耶魯大學報告; 以科技聞名的斯坦福大學也明確提出這個觀點。學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學生應該長成什么樣的人?楊福家用6個“L”概括:學以增知(learn to know); 學以致用(learn to do);學會思考(learn to think);學會做人(learn to be);學會提問(learn to ask);學會與人相處(learn to deal with others)。
■ 記者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