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網近日發布《第三批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2014年)》,60所“李鬼大學”榜上有名,涉及全國19個省市。據稱,這些虛假大學都建有空殼網站,無實體校址,打著大學的幌子,從事著偽造學歷文憑證書之類的招生詐騙活動。
針對此事,不少人指責政府不作為——民間機構已連續三年公布虛假大學警示榜,為何政府部門不警示、不管理、不查處?事實上,教育部官方網站也發布過“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名單”,卻因聲音太微弱,沒有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足夠重視。
“李鬼大學”年年作亂該怪誰?板子打在哪個政府部門身上,似乎都挺冤。教育部門管理權限不夠,公安部門難尋違法證據,工商部門缺乏處罰依據……管不了,不等于可以不管。出現問題,正是警示目前的管理體系存在漏洞,需要修正、需要彌補。
在媒體報道中我們發現,炮制假大學坑蒙拐騙的違法成本很低。一旦查封這些“學校”的網站,他可以換個名稱卷土重來,這說明僅僅查封網站是簡單和無效的。假大學“市場繁榮”的背后,是供需雙方的同步增長。受騙家長通常是“病急亂投醫”,相信“潛規則”存在,認為只要掏錢,分數再低也能上大學。也有部分“李鬼大學”混淆招生性質,以全日制大學之名行成人教育之實。脫離了普通高考的序列,考生及家長難辨真偽。
“李鬼大學”當道,應該如何防范?首先考生和家長應擦亮眼睛,正規大學網站后綴都以“edu”結尾,看到“”的網站就要多長個心眼。其次,考驗教育主管部門管理能力的時候到了!通過多種渠道提出預警,提供便捷通道查詢學校真偽信息,聯合多部門對虛假大學應發現一個,取締一個……只要下決心使出組合拳,就能收到效果。不能因為沒人舉報,就對所發現的虛假大學、招生網站放任不管。同時,應切實做到真正的陽光招生,從根本上消除招生過程潛規則,讓虛假大學失去生存土壤。(金陵晚報評論員 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