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和市教育局聯合發布了2013年鄭州市義務教育質量健康指數,這也是我市第一次公布教育“體檢”報告。
據介紹,2013年 “鄭州市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項目測試對象為城區四年級和九年級學生。其中,參與小學249所學生47633名;初中104所學生41759名;小學校長477名、教師1344名;初中校長214名、教師2129名。由于測試時間在10月份,所以測試內容為三年級和八年級學生水平。
據了解,早在2011年,我市與教育部課程與教材發展中心合作,連續兩年實施了“中小學學業質量分析反饋指導項目”,初步建構了全面反映教育質量的綠色指標體系。去年,市教育局與北京師范大學簽署協議,就教育質量綜合評價與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進行專業合作,開展“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與改進提升”項目研究,對教育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昨日發布的“體檢”報告,通過一系列調查數據,從教學方法、學校人文環境、親子關系等方面對我市的教育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集中反映了學生的學業水平、品德行為、健康狀況、興趣愛好、學業負擔等多方面發展情況,以及學生個體、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中影響學生發展的過程性因素。數據顯示,2011~2013年,我市城區中小學生外部學習動機有所下降,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學觀持續發生積極變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質量總體情況為:大多數學生達到了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學業質量總體上遠好于國家平均水平,學業質量發展較為均衡。
但同時,有些數據并不樂觀。報告顯示,小學生睡眠時間能夠達到國家規定基本要求的只占1/3;初中生能夠達到國家規定“至少8小時”的僅占1/10。這兩個數值無論從絕對值和相對比較值來說,都是偏低的,而且是持續三年睡眠質量連續下降。
睡眠時間少的直接原因,來源于沉重的作業負擔。報告顯示,68%的小學生每天的作業量超過政策規定的1個小時,47%的中學生每天的作業超過兩個小時,而政策規定,中學生的作業量不超過90分鐘。
與此同時,昨日上午,我市正式啟動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開始針對報告,開展改進研究、完善指標體系、成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等多項工作。(記者 劉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