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了要給四川大涼山彝族小伙伴送29本《三國演義》作新年禮物,卻因為商家原因無法兌現。育才二小四年級(2)班的小學生感到很受傷,向工商部門投訴,為“遠隔千里的友情”討說法。而記者在全程采訪這個“特殊的投訴”的過程中發現,這條“小學生討說法”的新聞線索,卻牽出了育才二小四年級(2)班小學生與四川省布拖特木里鎮日切村小學的小伙伴持續三年的“愛心之約”。
工商報料——
小學生投訴網店
東西湖區工商局12315投訴中心日前向本報報料:最近,接到武漢育才二小四年級(2)班的師生的投訴,投訴的對象是知名的購物網站——卓越亞馬遜網站。
武漢育才二小的29名小學生,集體在卓越亞馬遜網站訂了29本《三國演義》,準備做為彝族年的禮物,送給四川省布拖特木里鎮日切村小學的彝族小學生(彝族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編者注)。書費300多元寄出后,網站稱,書為采購商品,要采購到貨后,再快遞到日切村。
沒想到過了幾天,商家又變卦:說是沒有采購到書,直接把錢退了回來。
因為已提前告知了彝族小伙伴要送《三國演義》給他們作為新年禮物,結果,武漢的小學生卻因商家的“折騰”而爽了約。書是小事,但事關“漢彝兩族朋友的友情”,可不是小事。小學生們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向工商部門討說法。
東西湖區五環工商所人員受理此事后認為,這個投訴不同于一般投訴,小孩幼小的心靈,絕不允許受到一點點傷害,小學生獻愛心的舉動一定要支持!
于是工商迅速行動起來,聯系上了卓越亞馬遜武漢運營中心,向他們講明這29本書,不是一般的書,它凝聚著漢族與彝族小朋友的友誼,若不能到位,很可能影響兩地小朋友的友好關系。
卓越亞馬遜武漢運營中心得知此事詳情后,也極為重視,一方面表示歉意,同時作為自己違約的賠償——決定自己掏這筆錢,給日切村小學生寄上了價值300多元的書。
昨天,記者在育才二小四(2)班級QQ群里看到,日切村小學的蘇呷爾日老師的反饋:“盡管彝族年的禮物,有點遲了,但正好趕上在漢族春節前收到了禮物,孩子們也非常開心。”29名武漢小學生們聞訊后都在群上掛出了張張笑臉。
記者獲悉——
兩地小伙伴“牽手”已三年
昨天,育才二小四(2)班班主任何凌告訴記者,她班上的學生和大涼山彝族小伙伴“手牽手”已堅持了三年了。他們把這個活動命名為“情牽大涼山,千里送溫暖”。
“每年11月,在‘彝族年’來臨前,我們就會組織班上的同學,為日切村小學彝族小學生捐些衣物、文具等,并送上我們的禮福。” 何凌老師介紹說。
“今年,我們送了物品之外,還送了一個大大的‘愛’,每個同學都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希望和彝族小朋友手牽手一起走到我們小學畢業那一天。”王雯錦同學說。
來龍去脈——
兩地小伙伴怎么牽起來
武漢與大涼山遠隔千里,兩地小伙伴的手是怎么牽起來的呢?何凌老師告訴記者,這緣于2011年一次家訪。
“現在不少孩子,家庭生活環境很好,要什么有什么,大人照顧無微不至,可是孩子不領情,我收集了一組大涼山區貧困孩子求學照片,作為家長,我看著就掉眼淚。可是拿給孩子看,他卻無動于衷。”
“我們的孩子大多是溫室中的花朵,不知道風雪雨霜。”
老師和家長的對話中,一個愛心計劃、一堂生動的感恩教育課現出雛形。
然網上搜索,他們選定了大涼山深處的四川省布拖特木里鎮日切村小學。網上有報道,這里很多孩子,冬天連鞋都沒穿的。
何老師家訪后,辛儀同學的媽媽在班級QQ群中發出了捐助山區貧困學生的倡議書,深有同感的家長紛紛力挺。沒多久,家長和孩子共捐助了29大包衣服和學習用品,寄到了四川省布拖特木里鎮日切村小學。
“我們特意買了300余雙雪地靴,給日切村小學的孩子。讓他們每個人都能腳暖暖地走過這個冬天。” 何老師說。
冬日暖陽——
小伙伴們愛心成長
“冬天雖然來了,來到我們身邊的卻不是寒冷,而是武漢育才二小送來的愛心。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愛心溫暖。這份愛心、這份溫暖我們永遠銘記在心……現在的我們更愛上學了。我們不僅學會了寫字、唱歌,還學會和懂得了愛心和感恩……”日切村小學學生阿布么扎比在新年的來信中說。
蘇呷爾日老師在回信中說:“謝謝育才二小的老師搭起了這座友誼的橋梁,帶給我們孩子的不僅是一份溫暖,更是一份真摯的友誼。因為有了你們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將不再孤單。”
育才二小學生們的愛心舉動,溫暖了別人,也改變了自己。
“以前,我喜歡穿新衣服,稍舊一點就不穿了。我的衣服最多只穿一季。現在,我和媽媽一起去買新衣服,我總是讓媽媽買大一號的,這樣就可以穿幾季。 我這件羽絨服就穿了兩年多了。”王雯錦同學自豪地介紹說。
“以前,看到家庭環境好的同學拿一些高檔的東西到學校來,我很羨慕就纏著父母給我買。有時父母不滿足我,我還埋怨他們沒別人的父母有本事。現在,我不這么想了。父母為了我已付出了很多,我應該感謝他們,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相比大涼山的小朋友,我不知道幸福多少。”潘俊年同學說。
“我們的孩子在活動中慢慢學會了珍惜和感恩。現在,很多家長們向我反映,孩子對待家里的老人和父母的態度改變了許多,語言柔和了,態度謙遜了,大呼小叫的現象漸漸少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的現象也漸漸變少了。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痕跡。”何凌老師很欣慰地說。(文/記者 馬輝 周銳 通訊員 郝金奇 沈翱 圖/記者 熊波 實習生 蘇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