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一案”讓青少年教育備受關注
本報整理出“李天一式”青少年存在的八大“癥狀”
家長們可以對照著仔細看看
對癥治療:孩子有病,家長吃藥
“李天一涉嫌輪奸案”事發以來,青少年的教育也成了全社會的關注熱點。
孩子是家里的寶貝,是掌上明珠,而現在不少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幾代人好幾個家庭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如何教育有時候不是父母或者一個家庭的事。如何讓孩子不僅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地成長,不讓“李天一”事件發生在我們的家庭?即日起,本報開通熱線96678,歡迎家長、教育專家們撥打熱線電話獻計獻策。
【癥狀一】
重藝、缺德、失教養
有人認為今年17歲的李天一“重藝、缺德、失教養,在中國式教育下,李天一僅僅是典型,絕不是唯一”。其實,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如此。
專家觀點:“重藝缺德”會讓孩子失去考慮別人感受的能力
李文道(首師大心理系副教授,北師大心理學博士):李天一非常有代表性。我們推測出李雙江對孩子是溺愛的,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會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心中沒有他人,一旦愿望欲求受阻遭挫,就會付諸暴力。父親的溺愛往往會使孩子缺少規則意識,做事沒有邊界感和底線。
[癥狀二]
過分溺愛孩子
李雙江57歲得子,特別疼愛兒子,他說不能要求兒子什么都好,不要把孩子得罪了。而現在眾多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要啥有啥。
專家觀點:過分嬌寵等于捧殺
李文道:老來得子的家庭更容易溺愛孩子,更容易忽視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物質上較為豐裕,有溺愛孩子的物質條件;心理上容易嬌縱孩子而放棄管教責任。
游函(資深心理專家、家庭教育專家):過于呵護,過于嬌寵,這樣就容易形成“小皇上效應”,古代叫捧殺,溫室效應就會出來。
[癥狀三]
沒有原則的“慈父”
前年打人事件中李天一才15歲,開著無牌照的寶馬車,車里有價值不菲的仿真槍玩具,李雙江對孩子物質滿足到了完全沒有原則的地步。
可身邊這樣家庭的孩子還少嗎?每年9月開學,家長給他們上高校的孩子配備的都是“蘋果三件套”。
專家觀點:切忌把孩子出軌當個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慈父要有愛心,不等于沒有嚴格的要求。如果把慈父理解為溺愛、縱容,就是害了孩子,嚴格要求才是愛。問題在于對孩子缺乏嚴格的要求,缺乏做人的底線。
李文道:男孩本來就有更高的冒險行為,有更高的犯罪可能性。男孩的健康成長需要父親切實承擔起管束的責任,父親的管束過程往往就是孩子規則意識形成的過程。如果父親放棄了自己的管教責任,把孩子行為出軌當做個性而嬌縱孩子,孩子就會不斷地挑戰父親的底線,最終越來越沒底線。
[癥狀四]
被巨大光環所包圍
作為著名歌唱家之子,在李天一很小的時候李雙江就帶著他公開露面,唱歌、拍MTV都經常帶著他。籠罩著“星二代”光環的李天一,人生路也格外耀眼。
專家觀點:父母要給孩子一個真實的環境
孫云曉:父母要給孩子一個真實的環境,父母有名氣、有地位,會讓孩子感覺一切都來得很容易,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應該過一種普通的生活,名利圈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李文道:這樣的巨大光環可能造成壓力,更有可能給孩子帶來一種虛幻感,沒有機會認識真實的世界,不知道自己是誰而自我惡性膨脹。干了壞事有老子擺平,他沒有機會從錯誤后果中吸取教訓從而變得日益飛揚跋扈,暴力行為逐步升級。
[癥狀五]
學校教育缺失縱容過度
李天一在三年級時,曾將一名二年級同學推下樓,后來這事兒“秘密解決,不了了之。”
專家觀點:縱容過度讓孩子闖禍越來越大
游函:嚴格意義上說學校的教育是家庭不能替代的,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情商,老師給予孩子的是智商、性格的培養。“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中國人講的情、理、法,禮和法是由學校傳遞的。
[癥狀六]
母親對其期望過高
作為母親的夢鴿要求孩子處處都要比別人的孩子優秀。她要求李天一長大要拿諾貝爾獎。
專家觀點:壓力過大讓孩子“崩潰變形”
李文道:父母過高的期望給孩子帶來的是巨大心理壓力。一旦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就會沮喪失望,干脆“破罐子破摔”,放棄了期望。
游函:首先我們要知道所有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心,這很正常,但是要注意方法的運用。孩子會學習爸爸媽媽的言行、命令,在媽媽的眼神中反復確定,孩子會形成唯我獨尊的想法。
[癥狀七]
離開雙親低齡留學
李天一曾就讀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人民大學附中、美國一所冰球學校。夢鴿原本還打算今年3月初送他去美國念書。
專家觀點:不了解孩子的成熟狀況就讓其留學是一種失職
李文道:出國讀書意味著生活環境的巨大變遷,孩子在生理心理及文化上也面臨諸多困難,低齡出國會帶來許多隱患。低齡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還不成熟,在心理上需要父母的陪伴,在行為上需要父母的管束。不顧及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狀況把孩子扔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其實是一種失職。
[癥狀八]
勞教一年是否有用
2011年9月6日晚,在海淀某小區,李天一駕駛無照寶馬,伙同同伴將一對業主夫妻打傷,并因此被收容教養一年。
專家觀點:把壞孩子關一起 最后出來“十項全能”
李承鵬(時評人,作家):上次他打人被勞教,勞教后伙同獄友升級為涉嫌輪奸。小孩聚一起切磋“武功”,會偷的學會搶,敢燒房的敢殺人,生活所迫的變職業追求。
五岳散人(知名網友):通過李雙江兒子這件事可以反思一下青少年收容教養制度,把對不良少年的處罰替換成其他方式,比如說義工、心理輔導、支教等活動,多接觸好人、脫離那個生活圈子一段時間,可能比這種把壞孩子關在一起,最后出來都“十項全能”、有一批損友要好得多。
青少年怎樣修養品性
才能遠離違法犯罪?
張立勇說,他送三句話給同學。
1.感恩家長把我們帶到人間,從很小養大成人;感恩老師傳授我們知識,對我們進行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尊重同學,同學有自己的困難、不愉快,要尊重他們。
2.要慎微慎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日常交友中,要交能夠在一起學習的朋友,要交有遠大志向的朋友,交友必須遵循法律的底線,不能交酒肉朋友,更不能盲目隨從、違法犯罪。
3.要遵守規則。“不以規矩,難成方圓。”法律就是一種規則,告訴我們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從小學法、知法、守法、尊法,才能遠離違法犯罪,充分享受藍天和自由。(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