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結束,人們又進入工作狀態。埋頭工作的你可否想到,多少次深夜回家,孩子已然睡去?多少次早上出門,孩子還在夢中?多少次答應陪孩子玩,卻一再食言?多少次孩子需要你的關愛,你卻不在身邊?當然,這也許正是你的痛楚和無奈。
在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有為生計奔波的農民工,有為理想奮斗的都市白領,甚至有光鮮亮麗的外交官……對他們而言,陪伴孩子是一種奢望。在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中,他們的孩子淪為“失陪”一族。讓我們聆聽他們的傾訴,思考“失陪”之所失。
北京保潔大姐王學峰
想孩子,枕頭都是濕的
提起留在家鄉的一對雙胞胎兒子,王學峰眼圈紅了:“孩子已經11歲了,什么都懂,打電話時老問,媽媽你什么時候回來,是工作重要還是我們重要?你光賺錢不要我們了嗎?”
王學峰是北京一家事業單位的保潔員,今年,是她從老家張家口來京打工的第三個年頭,離開兒子的400多個日日夜夜,母子三人不知多少次在夢中相逢。
見到王學峰時是晚上8點,她身著藍色工作服,提著水桶、拖把和抹布,正在上夜班。
“我2011年11月22日來到北京”,對這個日子,王學峰記得格外清楚,“剛來那會兒,一宿一宿睡不著覺,枕頭都是濕的,想孩子!想衣服夠不夠穿,鞋子是不是小了,喝沒喝夠水,他爸爸能不能帶好孩子。”
讓心愛的兒子在老家留守,王學峰有著無奈:“現在的廠子癱的癱,散的散,丈夫廠子效益差,我在老家當服務員,一個月只有幾百塊,兩個孩子過得緊緊巴巴。在北京,每個月工資1500多塊,還有300塊錢的飯補,孩子們吃的穿的都比過去好了!”
王學峰最多每半月回家一次,周六走,周日回,來回都得坐3個半小時的火車。
“每次我離開家,孩子就直抹眼淚,我都不敢看,看了就受不了。” 王學峰眼淚掉下來,她用手抹掉,接著說:“有一次回家,看到孩子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老大寫的是:‘媽媽,只要你回家,我再也不亂花錢了。’老二寫的是:‘媽媽,只要你回家,我再也不給你搗亂了……"
只能在家住一宿的王學峰舍不得睡覺,她喜歡看兒子們睡覺的樣子,“真的很甜”。
讓王學峰聊以自慰的是,她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我給兒子講道理說,這也是為了能讓你們有更好的生活。”這樣做,究竟得大還是失大?王學峰自己也說不好:“我覺得虧欠孩子,想陪在孩子身邊,這樣起碼孩子心里沒有陰影。”
“我有一次打掃衛生,在人家辦公桌上看到一本書,叫《別讓孩子傷在小學》,我沒敢翻看,但書名卻讓我心里一顫:我肯定傷到孩子了。”王學峰說。
其實,傷到孩子的又何止一個王學峰?最新統計顯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已達2200萬人,不知有多少童心仍在“失陪”中忍受親情饑渴的煎熬。
肩負光榮使命的外交官
父母的愛,是隱形的翅膀
在常人眼中,外交官是個令人羨慕的職業:他們知識淵博,談吐不凡,代表國家活躍在世界的舞臺……可是,又有誰知道,作為父母,在職業光環的背后,又有多少與孩子天各一方的痛楚和無奈呢?
“第一天見到你,心里感覺很溫暖,因為我們全家都團圓了。明天又要分離了,多么傷心的一天,我不想讓你走,我想抱住爸爸的大腿,號啕大哭。”這樣一首略顯稚嫩的小詩,是一個外交官的女兒寫給爸爸的。
“孩子,世上的母愛是相同的,但是,媽媽不能每時每刻在你身邊見證你的成長,因為媽媽是一位外交官……當祖國的外交事業需要媽媽常駐一線的時候,媽媽不能說不,即使有了你,即使你還那么小。”這樣一封令人落淚的書信,是一個母親寫給女兒的,女兒只有一歲半,可她不得不離開。
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感受,對外交官來說比比皆是。你被自己的孩子稱呼過“叔叔阿姨”嗎?你的孩子知道“爸爸”是什么意思嗎?一位外交官眼含熱淚地說,出差上飛機的那一刻,孩子正發著高燒,但外事任務在身無法留下,從此,她的孩子生病了再也不找媽媽。
為了工作遠離祖國,難享天倫之樂,是外交官的家常便飯,而外交官的下一代則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留守兒童”。他們比別的孩子更早地面臨離別,更早地習慣獨處。現在,國家政策允許和鼓勵父母攜子赴外常駐,但是,有的地方戰火紛飛、槍聲不絕,有的地方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有的地方炎熱干旱、疾病肆虐……外交官在五大洲每一面五星紅旗飄揚的地方工作生活,而孩子們要留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邊生活三四年甚至更長。
一位外交官的比喻很感人,“外交官對孩子的愛是雙隱形的翅膀,和父母的分別會讓他們心靈更加強大,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事實上,留守不是農村孩子的“專利”。在城市,因為父母兩地分居或長期出差,因為父母忙碌而造成的“隱性失陪”或“半失陪”,這樣的孩子則無法統計。
孩子成長不能等
嘉賓: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 錢志亮
記者: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孩子也許沒有“留守”,但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事業越來越忙,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錢老師,有人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是這樣嗎?
錢志亮:孩子的成長既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精神呵護,尤其是來自父母親人的呵護。二戰后法國孤兒院的例子就很典型,當時,不論城市鄉下,配給都公平等量,但若干年后發現,鄉下孤兒死亡率遠高于城市。原來在城市,經常有志愿者去抱或背孤兒,而在鄉下,孩子本能的“肌膚饑渴”、精神呵護未被滿足。
父母對子女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孩子能從親子互動中獲得安全感并誘發良性情緒,形成信任、依戀、依賴、期待等積極情感,學會交往、形成社會適應能力,并發展智力。可現在,很多“80后”父母把孩子交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保姆帶,自己當“甩手爹娘”,殊不知因小失大我做咨詢,經常有年輕父母問:“我倆都是研究生畢業,怎么生這么個東西?”我總是反問:“孩子是研究生帶大的嗎?”也有家長咨詢:“為什么孩子跟我不親?”我反問:“是你帶大的嗎?”
記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分別扮演什么角色?
錢志亮: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主要扮演三個角色:智慧的啟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導。研究發現,與父親在一起時間越長、做的游戲越多,孩子有大智慧的可能性越高。有父親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健康臉上有笑容、抬頭挺胸、精神振作、內心陽光,他們做事更果斷,思想更活躍,抗挫折能力也較強,人際關系良好。父親還扮演著紀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監督等角色,引領孩子形成良好品性。
母親主要扮演兩個角色:習慣的養成和情商的培養。由于母親喂奶,注定了與孩子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孩子通過觀察模仿,會形成與媽媽極為相同的習慣,而好習慣是終身享之不盡的財富。母親的疼愛,能讓孩子的依戀、信任、期待、希望越來越多,社會性越來越好、情商越來越高。
父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會有很多社會角色模仿:女孩模仿媽媽、男孩模仿爸爸,無論是性別、家務、家庭教育角色等都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熏陶與自覺定位,否則,角色意識、責任感等都會受到影響。
記者: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錢志亮:有人曾用狝猴做過實驗:把小猴從媽媽身邊強行帶離,在實驗室里準備了一個有熱奶的鋼媽媽,一個沒奶的絨布媽媽。按照“有奶便是娘”的推斷,估計小猴會親近鋼媽,可事實不然,小猴不餓到迫不得已,都不離開絨布媽媽,一吃完奶就趕緊找絨布媽媽。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嬰幼兒內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懼,他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這些狝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現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甚至殘忍地虐待孩子,這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智力生命正常成長不可或缺的成分。
在我國,目前“失陪”更多的是父親,這對男孩最常見的影響是“父愛缺乏綜合征”:害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沖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可能逃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好暴力,沒有父愛的男孩更容易成為一個危險的男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爹娘,缺失父愛母愛的孩子會感到緊張、有不安全感,導致負面情緒較多、積極情感偏少,甚至出現情緒困擾、人格障礙、行為問題。
記者:面對越來越多“總是很忙”的爸爸媽媽,您有什么建議和忠告?
錢志亮: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每周由他人看管超過30個小時的兒童中,有17%的孩子出現了諸如好打架、欺負人等行為問題,而那些每星期由別人照看少于10個小時的孩子中,只有6%發生了類似情況。
現在很多人在家庭價值定位上出了問題,在生命傳承與事業發展上本末倒置,等意識到孩子出了問題才追悔莫及。其實,讓孩子有尊嚴且幸福地生活,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固然可取,平平淡淡陪孩子長大也值得推崇。
我的忠告是:家長要建立家庭至上的理念,重視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錢將來可以再掙,但孩子不能等。作為爸爸,再忙也要每天回家吃晚飯,每天和孩子玩一次游戲;作為媽媽,再累也要每天給孩子擁抱,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