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梁光、梁明(化名)是雙胞胎兄弟,1月2日,他們在家里餐桌上留下一張紙條“媽媽,我們走了”。之后,兩人從株洲醴陵的一個小鎮消失了,家人找遍了周邊鎮子的網吧,都沒發現兩個孩子的蹤影。
孩子的母親付女士報了警,但是找了7天都沒有音訊,正當家人幾近絕望的時候,1月8日晚上10點多,哥哥梁光敲開了湘潭外公家的門。
原來,兄弟倆在湘潭長株潭大市場附近一家網吧呆了7天7夜,打的是同一款游戲《穿越火線》,困了就睡網吧沙發,餓了就吃方便面,終于,偷偷從家里拿的500塊錢花光了。
“媽媽,我再也不玩游戲了!”兄弟倆緊抱著媽媽,三人都哭了。但付女士對兒子的話似信非信,兒子沉迷網游四年了,她不知道到底該如何教育他們。
留下一張紙條“媽媽,我們走了”
1月2日,正值元旦假期,株洲醴陵七里山鎮陽光正好。付女士出門送貨后,梁光、梁明也溜出了家門。
中午兄弟倆沒回家吃中飯,付女士想肯定是去網吧了。下午因為生意忙,“是小叔子去找的”,當時兄弟倆正在鎮上的網吧玩游戲,沒有喊回來,“小叔子訓斥了幾句就走了,叮囑他們‘早點回家’”。然而,直到深夜,兄弟倆都沒有回來。
看著餐桌上的紙條,“媽媽,我們走了”,付女士哭了,隨意放在臥室的錢包里少了500塊錢,她痛苦不已。
她覺得,兩個兒子肯定在網吧,因為此前,兄弟倆已沉迷網游4年了,每次不見人影,都會在網吧找到。“罵過打過也教育過,還寫過保證書,但都沒有改變”,每教育一次,好了兩三天,又會去網吧。幾乎每天要去網吧玩幾個小時,還有過兩次通宵未歸。
找遍周邊小鎮網吧,媽媽快崩潰了
付女士曾是單親媽媽,在湘潭做食品批發生意,一手把兩個兒子拉扯大,讀小學低年級時,兄弟倆成績數一數二,10歲那一年,跟著同學去了網吧,學會了玩游戲,成績就下降了,現在讀初二,成績在班上中等。3年前,經朋友介紹,付女士認識了株洲醴陵的小陳,在七里山鎮重組了家庭。
鎮上只有3家網吧,當晚,付女士一家一家找,都沒有兩個兒子的蹤影,去哪里了?她整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又發動親朋好友分頭去周邊小鎮的網吧找。
付女士說,周邊的5個鎮子都找遍了,沒有人影。這一個星期,找了二十多家網吧,沒有一點消息,她幾乎崩潰了,“如果他們走了,我也活不下去了”,兩個兒子是她的全部。
兩兒子抱著媽媽哭了“再也不玩游戲了”
付女士父母住在湘潭長株潭大市場內,8日晚10點多,突然有敲門聲,一開門發現是梁光,穿著臟兮兮的棉襖。“你弟弟呢?”外公驚喜又焦急,梁光說,弟弟擔心挨罵不愿回家。梁光哭了,是弟弟偷了500塊錢叫他出來上網的,錢花光了沒地方去了。
原來,兄弟倆就在外公家附近一家網吧呆了7天7夜打游戲,困了就睡網吧沙發,餓了就吃方便面。因為錢是弟弟偷的,“他不敢回來”,哥哥說。隨后,家人在周邊網吧繼續找,沒找到梁明。9日凌晨1點多,他也出現在外公家門口。
為什么從株洲跑到湘潭去上網?梁明低沉著聲音告訴記者,“當時不想被家里人發現在上網”,因為從小在湘潭長大,在醴陵沒有朋友,“還想來湘潭讀書和生活”。
9日清晨,付女士趕到湘潭,抱著兩個兒子痛哭。“你們不知道媽媽找得多辛苦?多擔心你們?”三人抱在一起哭了。“媽媽,我以后再也不玩游戲了”,梁明說,以前每次都是玩一兩個小時網游,最長一次玩了五個小時,但這次玩了七天七夜,“不想再玩了”。
付女士對兒子的話似信非信,因為他們保證書都寫過兩份了,她說在教育方面,“感覺自己已經盡力了”,不知道如何再教育沉迷網游的兩個兒子,她很迷茫。
[專家觀點]
關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緒
小孩離家出走和網絡成癮,實際上很多現代家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值得重視。如何教育這類孩子?中南大學心理學博士郭平說,關鍵在于關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緒,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多家長偏重于給孩子提供豐足的物質條件,卻忽略精神上的交流和關愛,因管教方式不對,孩子并未能感受到這種愛。事實上,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需求已達到成人水平,他們需要父母的理解。
有些孩子因為無法在家里獲得溫暖,從而尋求網絡的支持和內心的寄托,在網絡中獲得了滿足感,從而對現實產生逆反心理,與現實對抗。他建議家長多和孩子溝通,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對孩子的一些焦慮情緒進行緩解。(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