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展示自己父親100年前的畢業證書 記者 王警 攝
畢業證由創辦于清宣統元年、我國最早的近代礦業高等學府焦作路礦學堂簽發。證書主人是曾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等的中國礦業領域先驅張廣石。
張廣石(1894年-1964年),河南省開封市人。
清宣統二年(1910年),其考入焦作路礦學堂,攻讀礦業。民國元年(1912年)畢業后,在焦作中福公司任煤礦練習(實習)工程師。民國五年(1916年),任焦作中原煤礦公司工程師兼創辦設計義馬煤礦工程師。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其來陜任省國民政府建設廳技正、礦業股主任等職務。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來到同官礦區,先后擔任創辦同泰、同成煤礦及白水新生礦、蒲城硫磺礦、臨潼錳礦的工程設計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其于1950年加入中國礦冶工程學會。次年,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院住房出售,全款無息投貸給資金周轉拮據的同泰煤礦。1952年后調離銅川。
張廣石一生著書頗多,主要有《中國礦業志》、《陜西之煤業》、《陜西礦產一覽表》等。在科研方面也頗有建樹,發表有《粘漿煉焦法》等論文。1958年,他研制的教具沉積巖成層三要素示教儀被應用于教學中。
昨日(10月13日),68歲的西安市民張印拿著父親張世忠的大學畢業證書,手微微顫抖。“這可是老爺子最寶貴的物件,過幾天,我就得把它送到中國礦業大學去了,還是想讓咱古城人看看,老父親是咱們礦業領域的先驅,也算是古城人的驕傲吧。”
整理舊物翻出百年前畢業證書
張印是在西安出生的,但他父親張廣石是河南人,1894年出生,起初家人為他起名世忠,從事礦業領域研究后,自己將名字改為張廣石,因為廣、石合起來就是個“礦”字。張印說,父親以前話很少,總是埋頭寫書做學問,他們根本不知道,父親竟然是畢業于我國創辦最早的近代礦業高等學府焦作路礦學堂,而且他的畢業成績是第一名。
昨日,在張印家中,記者看到了這份珍貴的畢業證書,這是張印和妻子最近整理舊物時發現的。輾轉這么多年,畢業證書保存得還算完好,字跡清晰,其上寫著:“河南焦作路礦學堂,給發畢業文憑事照得本堂定章三年畢業,凡畢業考試總平均分數得過七十分者,給以頭等畢業文憑。過五十分不及七十分者,給以二等畢業文憑。現屆畢業考試完結學生張世忠,總平均分數八十二分零厘零毫,列入頭等。中華民國元年十二月三日給。第一號。”(證書上皆為古文繁體字,且無標點。民國元年為1912年)畢業證書上還有學科和分數,學科包括礦學、冶金學、地質學、工程學等九門學科,學科與分數后面竟還有“曾祖:天俊。祖:德珊。父:永清”的簽名。
“你看,這里還有英文簽名!”張印指著畢業證書的下方正中處說,記者仔細查看,發現確實有英文簽名,但字跡已有點模糊無法辨認。
“父親生前專注于礦業研究”
昨日,記者從校史資料中查得,焦作路礦學堂創辦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是一所最初由英國福公司投資創辦、在我國創辦最早的近代礦業高等學府。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礦學堂首次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