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秋、國慶“雙節”,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王冬等四名同學過得與眾不同。他們3天徒步旅行80公里,20個饅頭和1瓶辣椒醬為食,晚上住最便宜的旅館。
腳掌磨出了血泡,并不妨礙學雷鋒助人為樂。途中,他們看到一位騎三輪車的老人連人帶車摔進路邊水田,便立即飛奔過去,跳下水田把老人救上來。
“事發突然,我們鞋子都沒來得及脫,還好大爺只受了輕傷。”做了好事,四張青春面孔一片燦然,大家一致認為“自我錘煉”之行很有意義。
與從小在濃厚的“學習雷鋒好榜樣”氛圍中長大的前輩們不同,上世紀末出生,在信息發達、價值多元、瞬息萬變的全球化語境中成長的“新新人類”,有著自己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和“多元思維”。
不喜灌輸說教、沒有豪言壯語。“80后”“90后”選擇“用行動說話”,用腳丈量祖國的土地和從身邊小事善事做起踐行“紅色理想”。
新華社記者今年在北京、山東、湖北、廣東、海南五省(市)13所中學開展了一項當代中學生雷鋒精神認知的調查,發放問卷11813份,回收有效問卷11547份。這些學校既有大城市的一流中學,也有中等城市的普通中學,還有農民工子弟學校。
當被問及雷鋒精神是否過時時,68.6%的被訪學生認為沒過時。
雖然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學生敬佩雷鋒式的人物,但對于“你的偶像是哪類人”的問題,28.1%的學生選擇“企業家,像比爾·蓋茨、巴菲特”;18.6%選擇“明星,像周杰倫、姚明”;17.6%選擇“科學家,像愛因斯坦、錢學森”;13.2%選擇“領導人,像毛澤東、鄧小平”;僅有7.2%選擇“道德模范,像雷鋒、郭明義”。
“學生們更愿意把企業家、明星當作自己的偶像,反映出年輕人對個人幸福的渴望,這無可厚非。”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說,既不能忽視對理想、信仰和道德的培育,也要保障個人追求幸福的權利。
武漢外國語學校校長李鴻朗則表示,學雷鋒不一定人人去當英雄,更應從小處著手,立足于行為習慣、生活細節,培養大家的愛心和公益心。
是否學雷鋒,怎樣學雷鋒,只是觀察年輕人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的一個維度。
今日中國,正處于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從一種聲音到百花齊放,從千人一面到豐富多元的進程中。
隨著開放擴大和全球化深入,傳統與現代、國外與本土,不同價值觀念碰撞交鋒。急劇轉型中社會心態失衡,焦躁疑懼、迷茫失落、憤青思維、拜金主義沖擊著年輕人稚嫩的心智。但這些沒有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
當社會用更寬廣的胸懷,更前瞻的眼光來欣賞中國青年時,往往驚喜大于失望。
在科技前沿,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天宮一號,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這一項項航天任務,無不充滿風險和挑戰。承擔上述任務的,卻是一支青年人唱主角的科技團隊:3000多名主任設計師、研究室主任中,35歲以下的占56%……
“中國航天取得了長足進步。最讓人羨慕的是主導中國航天的這些人太年輕了。他們能工作很多年,會創造更驕人的業績。”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感慨地說。
在國際體壇,8月5日的倫敦,林丹奪冠后身披五星紅旗繞場慶祝。他以2比1擊敗來自馬來西亞的世界頂級選手李宗偉,蟬聯奧運會男子羽毛球單打冠軍。張揚的個性、霸氣的軍禮、手臂上“直到世界盡頭”的紋身……林丹通身散發的明星氣質,“謀殺”了攝影記者和觀眾難以計數的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