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前途有點小迷茫。”阿桑說,但并不擔心找不到工作,就是有點振奮不起來:“有兩家公司要我,月薪是3000多元,但我想找一份至少4000元的工作。我們這一行都是起早貪黑地跑工地、畫圖紙,如果只有3000多元,請女朋友每天吃頓飯都不夠,不值得去做。另外我也想找個發展前景好一些的公司,不想在朝不保夕的小公司里浪費青春。”談到未來,阿桑顯得很理性:“既然要工作,就要努力干,爭取3年之內買車、5年之內買房,和女朋友結婚。如果有機會,還要爭取在10年內自己當老板,與其為別人打工被人管,不如辛苦為自己奮斗。”
“90后”也是積極的一代
最近,網上開始流行一個段子:“‘70后’是加班狂,‘80后’拒絕加班,‘90后’拒絕上班;‘70后’靠存款,‘80后’靠負債,‘90后’靠老爸;‘70后’進門脫鞋,‘80后’進門不脫鞋,‘90后’睡覺都不脫鞋;‘70后’吃飯愿坐在老板身邊,‘80后’不愿坐老板身邊,‘90后’認為自己是老板。”對于這種評判,“90后”林觀的回應是:“‘90后’啥也不信!”“是的,‘90后’當中有炫富的‘暈機女’,有各種‘門’,但是更多的還是積極正常的年輕一代。”林觀說。
林觀剛剛拿到一家網站媒體的錄用信,但她告訴記者,她并不打算在這里長待:“我計劃工作3年,積累了一定經驗和積蓄之后,就出國留學(微博)、繼續深造”。
為了進入這家網站,林觀已經努力了很久。
在校期間,她一直在學生社團工作,獲得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優秀學習成績;從大三寒假開始,她利用假期在一家傳統媒體實習,收獲了厚厚一本見報稿件集;大三暑假,她主動聯系網站媒體并順利獲得了實習機會,從事網站實習編輯工作。
由于表現突出,雖然林觀只是一位普通大學的本科生,還是順利地“PK”掉好幾位重點大學畢業生,如愿獲得了網站的這份工作。“我將來的目標是鎖定美國一所知名大學的傳媒系,我選擇網站工作有幾個好處:一是網媒工作履歷,我會盡量多換幾個業務部門,讓履歷更加豐富;二是收入比較高,我家境不好,出國學費要靠自己掙;三是有助于了解全世界電子傳媒的發展動態,這也是我將來的求學方向。”
最關注“能得到什么”
7月20日,羊城晚報記者隨機采訪了10位正在找工作的90后應屆畢業大學生,其中兩個是重點大學畢業生,八個為普通大學畢業生。記者發現,除了重點大學生外,其余都還沒有找到工作,雖然離校在即,但大家普遍感覺壓力并不是很大,“不將就”是主流心態。
10位受訪人包括7個女生、3個男生,兩個已經找到工作的受訪人月薪均為5000元,比市場平均水平要高出不少。
對于工作,受訪人最關注的是“我能得到什么”,而不是“我能奉獻什么”。“我想做什么工作”和“個人發展前景”被7位受訪者首先關注;其次才是“月薪”、“企業能給我什么”;而“我能給企業帶來什么效益”被排在很次要的位置。
雖然暫未找到工作,受訪人并不是很慌。5個人覺得自己感受到的壓力“一般”;2個人覺得“沒啥壓力”;只有1人感覺“壓力挺大”。至于壓力的來源,60%來自經濟方面(養活自己、買房買車);20%來自贍養父母;20%來自和同齡人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