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判斷一所大學成敗的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她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是第一流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回顧一下歷史。在大學的起源階段,也就是中世紀的大學,通常只有四個學科:醫學、法學、哲學和神學。醫學解決人自身的問題,法學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而大學真正的靈魂還 在哲學和神學。我們現在讀中世紀的那些神學著作,可能覺得極其繁瑣、極其枯燥,但是其中蘊涵著很深刻的哲學思想。中世紀大學里的那些大哲人,留下的遺產是最豐富的。
歐洲辦大學辦得最好的要數德國。德國人認為,大學就是要研究高深學問,要引領全社會的精神生活。德國大學有一個特點是“寂寞”,高深的學術一定是寂寞的,不能天天上電視。學問的意義未必彰顯于當時,可能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才能被人們認識到,學者要能耐得住寂寞。大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學術獨立,大學追求真理,不是說誰的錢多誰的真理就多,大學里的評判標準要與社會上的有所距離。因為有了學術的寂寞與獨立,大學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遠,才能引導人類精神世界的進步。
因此,在現代以前,大學的目標就是培養懂得哲學思考的人,或用吳宓教授的話說,就是“博雅君子”。這種思想在中國有很大影響。比如,北大蔡元培校長的大學理想,主要就來自德國的洪堡。蔡先生改造了北大,要求學生們研究高深學問,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祿。他甚至把北大的工科、法科都劃出去,不要了,送給北洋大學。因為他認為大學應該重點發展文、理等基礎學科,這些基礎學科才是人類智慧的根源,大學首先要培養這些學科的人才、通才。
當然,大學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我們現在都覺得美國的大學是最好的,其實美國大學真正崛起,也就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他們與市場結合得比較緊密,通過市場獲得了龐大的資源。
我們今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把“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搞清楚。我認為,無論古今中外,一流大學的精神氣質必然是相通的,一流人才的實質也是一致的。應該學習西方大學的歷史經驗,繼承蔡元培所開創的傳統,我們培養的人才,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
第一、一流大學就是要培養精英人才。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需要有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同樣也需要一批志向高遠、堅定成熟、有哲學頭腦的精英,他們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流大學要通過嚴格的考試,招收最聰明、最勤奮、最具有競爭力的學生。入學后,要給他們嚴格的訓練,把基礎知識搞扎實,知識面要廣,眼界要開闊,要有對純粹學術的濃厚興趣,而且能夠站在哲學的高度來認識世界、把握人生。
第二、一流大學要培養通才。學生什么都學一點,學了一肚子“概論”,那不是通才。通才之所以“通”,是因為他有好的思維方法,他的頭腦是受到過訓練的,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能力。培養通才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讀古今中外的“大書”,文理醫工,各科的學生都要閱讀這些經典。大學要請最好的教授來指導,帶著大家一起精讀。如果在大學階段,學生能真正讀通了幾十本、一百本經典,有這個基礎了,那他就是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