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放手:不做“拐杖”和“教鞭”
上小學的第一天,嚴松英送給女兒一個禮物——小豬鬧鐘,并說:“我把時間送給了你,時間是你的,要自己把握,學習要靠自己。”嚴松英說到做到,從不輔導女兒做作業,包括老師要求家長報的聽寫作業,也是女兒自己想辦法完成,她只負責簽字。“只要她會了,就沒必要聽寫。我沒必要先給她一根拐杖,再盼著她有一天扔掉拐杖。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當然,再自覺的孩子也有懈怠的時候。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千萬別把自己變成教鞭,給孩子一些緩沖的空間。”嚴松英說,當初她想讓女兒學鋼琴,但怕女兒一學琴從此就被“綁”在了鋼琴上。
“媽媽保證不逼你!”嚴松英對女兒說。學鋼琴的過程中,跟大多數孩子一樣,李純的態度時有反復。嚴松英也不跟女兒較真,從不強求。有時候女兒也會主動提出:“媽媽,我去考個級吧,不然太對不起你了。”嚴松英反倒寬慰女兒,“媽不圖這個,就想時不時聽你演奏一下。”直到現在,只要李純回家,靈動的鋼琴聲就會在家里響起。
敞心扉:母女共度青春期
女兒讀到小學五年級,嚴松英發現她總是心事重重,喜歡彎腰含胸。女兒步入青春期了,嚴松英心想,要找個機會和她談談。嚴松英找了個機會帶女兒去東湖邊閑逛。母女倆一邊欣賞湖光山色,一邊閑聊。她對女兒說,自己十二三歲時,什么事都不懂,感覺到身體發生了許多變化,很害怕,總是低著頭彎著腰,后來才知道原來每個正常的小姑娘都會這樣,這是健康成長的象征。剛說到這,女兒長長地吁了口氣,整個人一下子舒展開來。
女兒性格率真和善,身邊不乏好朋友,也包括一些男孩子。一天,女兒跟她講校園軼事,說到班上的哪個男孩子對哪個女孩子有好感等等,嚴松英神態自若地告訴女兒,這個年齡段,男孩、女孩間互生好感是很正常的。男孩子一般性格開朗,光明正大地跟他們交往,還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好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情感的權利,但要注意合不合時宜,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彼此的學習和身心造成傷害。
嚴松英說,未經女兒的允許,她從來不私自拆看女兒的日記、信件,有同學打電話到家里,她都會客氣地轉給女兒。事實證明,她的處理方法不僅獲得了女兒的信任,還得到了同學們的稱贊,有了這樣的良好基礎,她的一些建議女兒也更愿意接受。
成功的時候,媽媽鼓勵我;失敗的時候,媽媽仍然鼓勵我。媽媽對我很用心、很細心,也很耐心,我的很多優點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