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0歲到3歲的孩子如同打一場戰爭。
對此時期的媽媽來說,上個洗手間或整理頭發等小事也會是大問題。孩子在看不到媽媽的短時間內,就可能發生意外,或者會跟到洗手間纏著讓媽媽抱。
每天過著像戰爭一樣的生活已經夠受的了,還要挖空心思,擠出時間來考慮生計和理財,媽媽真是太辛苦了。
此時期不如求得丈夫的諒解,去干凈的餐廳買點現成的東西回家吃。家里的環境也無須過分要求清潔,每天稍做打掃即可。稍微松懈一點的話,反而能減輕育兒造成的心理壓力。
理財也是這樣,此時寧可少賺一點錢,也要把孩子和媽媽的健康作為首要的目標。如果過分精打細算,過分想生活得完美,反而會增加心理壓力,說不定送到醫院所花的錢會更多呢!
不要被育兒信息搞得暈頭轉向
在育兒過程中,大概每一位媽媽都會買一本厚厚的育兒百科全書。很多媽媽一想到自己的孩子“是否生長正常?是否比別的孩子長得慢了”,就會馬上搬出育兒百科全書來翻看。
但育兒百科全書在孩子出生后(短則一個月,長則不超過三個月),就沒有必要再看了。孩子出生后,新生兒在第一個月是生長得最快的,過了這個時期,孩子就會按照自己既定的發育曲線生長。
長得較慢的孩子和長得較快的孩子之間的差異,在剛開始時會較大,但到了三個月后或五個月后,差異就會很小了。而媽媽們卻會錯誤地認為,一定要遵守小兒科所提出的生長曲線。
孩子的身高和體重,只要不超過平均值上下約3%的范圍,就不用擔心。成人中也有個子高的,個子矮的,有視力好的,視力不好的,就如同每個人都具有固有的特性一樣,孩子也具有自己固有的特性。
不要再夾著育兒百科全書,把孩子的特性當成問題而做無謂的擔心了,趕快扔掉育兒百科全書吧!您只管睜大眼睛看看,孩子比昨天高了多少吧!
適當參與家中的大事小事
我國的媽媽和孩子們,一到節日期間就會生病,特別是小孩子更是如此。
原因是,當媽媽在廚房辛勤地忙碌時,孩子就因為媽媽不和自己一起玩而耍脾氣、哭鬧,或與堂兄弟姐妹們打架,最后遭到親戚們的訓斥。媽媽也因為總有做不完的家務,疲憊不堪,也朝孩子發脾氣。結果過完節后,媽媽和孩子都一起病倒了。
所以,如果孩子還不滿三歲,或者自己身體不是太好,哪怕撒謊也要盡可能不參加家族聚會。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就是這樣,一到節日,孩子們就會病倒。有一次她的第二個孩子有點感冒了,她就對婆家撒謊說孩子感冒引起肺炎,不能去婆家了。事實上孩子并沒有病到不能去婆家的程度,但她自己認為“為什么非要勉強呢”?
雖說媽媽以孩子的健康為借口撒謊,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我卻認為這樣做很好。這樣做固然對不起盼望看到孫子的長輩們,但不一定非得過節時去探望長輩,其他日子也可以去啊!
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現出一副“上班媽媽”的形象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件事讓我感到非常為難,那就是自己在外頭的角色和在家里的角色,兩者之間差距太大了。
在外面,我身為醫生、身為教授,時時刻刻要根據理性的判斷來行動,有時還要表現出積極進取的姿態。可是一回到家里,孩子們就歡呼著“媽媽”,然后撲上來纏著我,不斷要我答應他們的要求。
有一次快要上班的時候,我給孩子喂完奶,然后抱起孩子想撫慰他一下,結果孩子突然吐奶了,因此上班遲到,被主管狠狠地罵了一頓。
我當時覺得,同時扮演職場女性和孩子媽媽這兩個角色,真是令人身心俱疲啊!
因為我親身經歷過,所以比誰都更了解上班媽媽的心情。但孩子在0歲到3歲時,媽媽下班回家后,最好完全忘掉自己在外面的形象,也就是說,在家里要做一個只想著孩子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