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醫療器械的進步,婦科微創治療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主任姚書忠教授日前在第二屆中歐婦科內鏡高峰論壇上表示,比如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都可以用腹腔鏡來完成手術治療,而且能夠達到相應的和傳統手術一樣的治療效果,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優于傳統的手術治療效果。
據悉,本屆婦科內鏡學術大會展示了最前沿的學術和熱點,專家們針對“四級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難點與技巧”、“子婦科宮內膜癌治療應關注的幾個問題”、“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手術技巧”、“腹腔鏡廣泛宮頸切除術的技巧與思考”等婦科微創手術領域的話題進行了多角度詳細。
早期宮頸癌腹腔鏡治療可保留生育能力
過去十年,國際微創外科特別是腹腔鏡外科發展異常迅速,隨著技術的進步,手術儀器和器械得到不斷的改進。如今,腹腔鏡手術已推廣到婦產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小兒外科等近50%的手術數量。而婦科是微創技術的發源地之一,也是腔鏡技術應用最活躍最密集的領域。
據介紹,近年來,婦科惡性腫瘤的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在罹患婦科惡性腫瘤的患者中有21%是未孕年輕女性。以往好發于50歲左右女性的宮頸癌正逼近30歲~40歲女性。
姚書忠教授介紹說,隨著腹腔鏡器械和技術的進步,其被廣泛用于婦科惡性腫瘤的治療。以宮頸癌為例,傳統宮頸癌根治術雖然可以幫助很多患者達到長期生存的目的,但它徹底斷送了年輕女性的生育希望,并可能影響到家庭和婚姻的穩定;而在一定適應證范圍內,采用腹腔鏡系統對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宮頸癌根治術+保留生育功能手術”,可在根治性切除的同時保留必要的生殖器官和盆底神經,從而滿足患者的生育需要及提高生存質量。以往治療早期局限性子宮內膜癌往往將子宮全切,導致患者不能生育,現在采用“局部宮腔鏡切除法”,可以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卵巢癌發病率居婦科腫瘤第三位,其因發病隱匿、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而致死率極高,患者5年存活率徘徊在30%上下。如能早期發現,部分I期上皮性卵巢癌、大多數卵巢交界性腫瘤以及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都可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微創治療。采用腹腔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也解決了婦科手術的一大難題。實施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需要深度探查患者盆腔病變,醫生采用長長的腹腔鏡器械,往往能探查到傳統手術難以發現的病變。
內鏡機器人手術有風險
論壇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還談到目前國際上新技術內鏡機器人手術存在較大風險的問題。歐洲婦科內鏡學會主席Rudi Campo教授介紹,最近已經出現不少由于機器人做手術在美國引起的并發癥和失敗的案例,是比較大的損傷案例,所以6月26日,歐洲和美國兩大洲會聯合發布一個標準,規定6月26日以后,做腹腔鏡手術不能在病人上做實驗。像機器人進行微創手術這樣尚未成熟獲得有關批準的技術,就明令禁止用于患者身上。
Campo教授指出,任何技術只是手段而已,它不代表臨床水平。所以他認為過度使用機器人不是對病人負責的表現,而且他認為機器人現在在市場上取得大家的感受完全由于它的市場宣傳,而不是在臨床之后得到的結果。姚書忠對此也表示贊同,他認為機器人只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應是對醫生技術的培訓。從五年前開始,國家衛計委逐步在全國各地建立了相應的有資質的婦科和其他科的內鏡培訓基地。將來要達到的目的是,每一個開展內鏡手術的醫生都需要持證上崗。
此次論壇上,除了學術性的交流,眾多醫療器械公司也展示了最新的產品和技術。著名內窺鏡公司卡爾史托斯在會上展示了全新影像系統產品——IMAGE 1 SPIES超高清內窺鏡攝像系統。本次論壇手術直播環節的多臺手術均使用了這套系統。目前,IMAGE 1 SPIES超高清內窺鏡攝像系統已在國內上市,與國際同步。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