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早,天空陰沉,細小的雪花飄落。
家住東三環附近和諧雅園的單達圻穿好外套,戴上帽子,走出家門,老爺子是離休干部,今年已經85歲了。
“單大爺,天下雪,您還出門?”鄰居好心提醒著。單大爺呵呵一笑,“沒事,去社區開點藥,我也溜達溜達。”
2013年以前,單大爺可沒這么愜意。
單達圻是老病號,有高血壓和前列腺疾病,每天得吃十來種藥。由于他是離休,定點醫院只有兩家,單大爺選來選去,選擇了北京醫院和離家較近的方莊東方醫院。每開一次藥,單大爺就得坐公交從東三環跑到方莊。路上費時還不算,去大醫院干什么都得排隊,掛號、候診、繳費、交方、取藥……單大爺出門開次藥,來回得花4個多小時。
3年前,他家附近的百環家園有了社區衛生站,據說開藥也能醫保報銷。衛生站開門第一天,單大爺就興沖沖趕去,但卻失望而歸。因為他要吃的很多藥,像安博諾、哈樂、非那雄胺等社區都沒有,他還得坐公共汽車來往奔波。“要是社區醫保報銷的藥品能多起來就好了。”單大爺盼望著。
有著同樣期盼的市民并不少見。在首都之窗“政風行風熱線”欄目中,經常能看到此類需求,例如“老年人多患心腦血管病,需要長期服用波立維、立普妥等藥物。社區醫院就在家旁邊,報銷比例還高,但這些藥,社區里要么沒有,要么不能報銷,我們只能跑大醫院,人多路遠,報銷比例還低,何時才能從社區開這些藥,還能報銷?”
市民的期盼就是政府的方向。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擴大社區藥品醫保報銷范圍的工作。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除了要增強社區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硬件條件,還要進行必要的專家論證、基金安全測算、信息化管理手段調試。而且藥品很特殊,需要仔細甄別適合放入社區醫保報銷范圍的藥品。比如有的市民需要化療藥物,雖然使用范圍不小,但此類藥品副作用大,需要醫院隨時監測,出現不良反應還要輔助治療,因此,此類藥品就不能新增到社區藥品報銷中。
經過多方努力,2013年10月1日,本市基本醫療保險社區衛生用藥報銷范圍一下增加224種藥品,社區用藥目錄增至1435種。新增的藥品主要是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卒中、氣管炎、骨關節炎、前列腺等八類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的藥品。
這一擴容,可給單大爺這樣的“老病號”救了急。
老爺子用的藥大部分都能在家門口開。他現在開藥,不用坐公交車,溜達一刻鐘就能從家走到社區衛生站,開藥不僅不用排那么多隊,還能請大夫給量量血壓,聊聊最近身體變化。“太方便了。”單大爺說。
社區醫生詹望說,最近幾個月,好多轄區患者都來咨詢自己吃的藥是不是在擴容范圍內,愿意來社區衛生站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其實也是給大醫院減負,到社區里看病開藥的人越多,大醫院里的患者就能少排會兒隊。”
社區藥品增加只是社區衛生服務提升的一個縮影,社區里還開展了家庭醫生式服務、指導居民飲食運動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為居民健康承擔更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