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專家都說這一數據“驚人” 家長應引起高度重視
“預防慢性腎臟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尿檢。”吳道奇說,一次尿檢只要10塊錢,能早期發現兒童腎病等。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展開對不同年齡、職業或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進行尿液篩查,并將尿液篩查作為慢性腎臟疾病早期發現、早期干預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歐美、日本、韓國已實施了“學生定期學校尿液篩查”。
如果在尿常規檢查中發現蛋白尿、紅細胞、白細胞、尿糖等,都應該做進一步的檢查。
“現在小孩子得慢性腎臟疾病的真不少。”昨天,重醫附屬兒童醫院腎臟免疫科副主任吳道奇說,慢性腎臟病初期,孩子可以完全沒有癥狀或癥狀不明顯,不能引起患兒家長的重視,最終可能演變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
吳道奇給了我們一組數據:去年對1萬個6~18歲的中小學生進行體檢,發現4%~5%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腎臟疾病。
“腎病就像一個‘無聲殺手’,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萬個6~18歲的孩子
400~500個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去年,吳道奇曾在全市做了一個慢性腎臟疾病的篩查,在渝中區、江津區、梁平縣、黔江區、南川區、墊江縣設了6個點,一共對1萬個6~18歲的中小學生進行了體檢,發現4%~5%的中小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腎臟疾病,也就是說,一萬個孩子中,患慢性腎臟疾病的孩子就有400~500個。
“這個數據是相當驚人的!”吳道奇說,原來患慢性腎臟疾病的孩子沒這么多,這幾年是越來越多了,每周他上半天的門診,80%~90%的孩子都檢查出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而根據我國91家醫院統計資料顯示,慢性腎功能衰竭兒童占泌尿系統住院患兒的比例逐年增加,年診斷慢性腎衰兒童例數顯著增加。慢性腎臟病的發病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年齡只有幾歲的兒童尿毒癥患者也已出現。
3歲女孩因肥胖來檢查
發現患肥胖相關性腎病
幾天前,9歲的小男孩鑫鑫(化名)在醫院被查出患了尿毒癥。
鑫鑫今年上小學二年級,發育情況不是很好,在班里個子明顯比其他同學小,臉色看起來有點氣血不足。這個月初,鑫鑫經常說自己頭暈,還覺得沒力氣。“家人懷疑是白血病送到醫院的,最后確診的是尿毒癥。”
吳道奇說,他之前還遇到一個3歲的小女孩,體型有些偏胖,大大超過同齡孩子,家長把孩子帶到醫院來檢查,才發現孩子除了有糖尿病外,還患上了肥胖相關性腎病。
還有一些尿毒癥病人稍微大一點,10多歲。因為年紀太小,他們都只能用腹膜透析的方式來維持生命,等到將來成年再通過腎移植治療,但很多孩子還沒有等到合適的腎源,做了一段時間的透析后,家長就放棄了。
為什么家長會放棄?吳道奇說,一是因為,透析費用太高,一個孩子每周做三次,一次700塊,一周就要花費2100,一般家庭都無力承擔。二是因為,一個合適的腎源也不好等,等很多年都沒有音訊,很多家庭都堅持不到最后。
兒童期腎病可能引發心血管病
有研究發現,兒童期的腎臟疾病與成人期發生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對此,吳道奇解釋說,很多成人腎臟疾病大都始發于兒童時期。腎臟疾病在兒童期如果沒有得到早期診斷和正確治療,一些患者到了成人期,甚至青少年期,就有可能出現腎功能影響,還會引起高血壓或因高血壓、心肌損害引起的心功能衰竭。
吳道奇說,與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發生密切相關的兒童期腎臟疾病主要包括三大類:各種腎小球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各種腎臟疾病(包括腎實質病變和腎血管病變)引起的兒童期高血壓、嬰幼兒期的上尿路感染。
腎小球的硬化與腎功能下降和高血壓發生密切相關,適當和早期抗蛋白尿療法,可延緩腎臟病進展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除了發病患兒越來越多,更令吳道奇擔憂的是,家長對小兒腎病的忽視和誤解。“很多娃娃都是意外被發現患上腎病,這種很容易導致治療被延誤。”
以那位3歲小女孩為例,家長也是因為孩子肥胖才帶娃娃來就診,才發現還有腎病問題。實際上,寶寶之前都已經出現明顯的浮腫,卻被家長視為肥胖。
“雖然慢性腎臟病病初,孩子癥狀不明顯,但其實家長只要細心留意,還是有一些早期的信號。”吳道奇說。
比如,孩子的尿液中泡沫明顯增多,經久不消,可能提示尿中有蛋白。
如果尿液的顏色發黃、紅、暗,或者像茶葉水、洗肉水、煙灰水一樣時,這往往是血尿的表現;
還有一部分患兒在腎病綜合征發病時,會出現眼瞼水腫以及眼瞼浮腫,均是小兒腎病的早期信號,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
尿路感染如果延誤治療,會損害腎臟
此外,尿路感染是兒童期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這與家長為孩子清洗外陰共用盆子、內外衣混洗等不良習慣引起的交叉感染有關。一旦患尿路感染要及時治療,如果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就會造成慢性、反復感染,以致腎臟損害,最終發生慢性腎功能衰竭。
吳道奇說,一般來說,“不明原因的發熱”是泌尿道感染的重要標志之一,如果嬰兒常有不明原因的發燒伴生長遲滯或體重減輕,或有找不到原因的哭鬧、嘔吐等,家長應該想到泌尿道感染,這時候可以密切注意觀察更換尿布的次數是否增多,每次排尿量是否減少,尿是否有異味增重,尿是否變濁等,并應送尿化驗,即可判斷是否尿路感染。
慢性腎病病初癥狀不明顯
細心留意還是有一些早期信號
尿檢可早期
篩查兒童腎病
慢性腎臟疾病的孩子
應該注意哪些呢?
吳道奇說,腎臟病患兒的飲食應遵循幾條原則:
首先是個體化烹飪,如腎功能異常,須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入;
其次是少鹽烹飪,建議每天攝入1至2克鹽即可,如患兒出現浮腫,須改用低鈉鹽;
再次,如腎功能異常,患兒的熱卡攝入量必須達標,可通過麥淀粉飲食來維持正常生長。
哪些情況會損害孩子的腎臟?
扁桃體發炎、呼吸道感染……這些孩子常見的疾病都有可能導致腎炎。
吳道奇說,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處在生長發育時期,要給予高蛋白、高能量的飲食,但過多攝入蛋白、脂肪會加重腎臟的負擔。
還有,許多止痛藥、中草藥等都有腎臟毒性,自行服用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損害腎臟。
慢性腎臟病早期信號
1 發病時會出現眼瞼水腫及浮腫
2 尿液中泡沫明顯增多,經久不消
3 尿液的顏色發黃、紅、暗
6~18歲中小學生中4%~5%患慢性腎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