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心情低落、精神不振的時候暴飲暴食,化悲痛為食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營養中心副主任蘇珊·鮑爾曼博士指出,因為壓力而攝入食物,被稱為壓力性進食,也叫做情感性進食,顧名思義,就是用吃東西來逃避煩惱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進食方式會讓你不斷發胖,并且壓力也不會有絲毫消減。
蘇珊·鮑爾曼博士指出,用“吃”的方式應對壓力有遺傳上的原因,自古以來,人類面對的最大壓力就是食物不足,一旦能吃飽,所有的問題得以解決。但如今社會,壓力則源于工作、婚姻、人際關系等。面對這些新出現的壓力種類,我們的基因無法快速地辨別,而依舊把它劃為“缺乏食物”的范疇。但事實上,這種進食方式并不是生理性的真“餓”,此時你突然急切地渴望一些特別具體的美食,例如甜食、冰激凌、雞翅等,因為這些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會讓你的大腦分泌一種物質,使你感到輕松愉快。但當大腦給予的愉快過去后,你又將為攝入如此多的卡路里而內疚懊惱。
壓力性進食是因為本身受到了一定的壓力而急切的想通過食物得到一定的輕松和釋放,在現代社會,關注和重視自己所受到的壓力,及時調整心態非常重要。當你是一位壓力性進食的受害者,千萬要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改變這一現狀。必要的時候,可以咨詢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