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塑化劑超標門”】江南大學副校長、江南大學釀酒科學與酶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巖教授點評:判定依據不足,非食品安全事件。盡管目前國家沒有專門針對酒類的標準來規定塑化劑的指標限,此次事件,警示白酒行業應積極主動地展開自查,強化主動監測,消除一切潛在造成塑化劑遷移污染的可能。
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整體穩中向好
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孫寶國院士代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普工作專家委員會,對2012年我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整體歸納。專家委員會指出:
1、從2009年《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對人體造成較大傷害的食品安全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整體數量顯著減少,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整體處于一種穩中向好的狀態。
2、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重點從“三聚氰胺式的人為添加”轉向原料溯源及過程控制,農產品原料控制是管理難點。
3、標準問題受到高度關注,但時有誤讀。
4、對中國傳統食品(如白酒、黃酒)的安全研究應當盡早推進,以夯實中國民族食品工業的發展基石。
5、影響中國食品安全水平的五大挑戰將長期存在,中國的食品安全必須打持久戰。
6、食品行業“和平時期”的公眾科普應全面啟動,企業界、科技界需要與媒體有更為深入的合作,需要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的框架下,將國家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規及科學知識向公眾進行宣貫與解讀。
7、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進行食品安全事件發布時,應充分聽取科技界的看法。
8、食品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企業家的道德與誠信是食品人的底線,也是維系中國食品工業長久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公眾科普的核心是深刻理解“量效關系”
通過與會專家的科學解讀,記者發現2012年各界關注的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并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屬于誤讀,而對“量效關系”的理解才是當前食品安全公眾科普中最為緊迫、也是最為重要的內容,需要讓消費者建立“檢出不代表違規,檢出不代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科學認知。
專家組表示,隨著食品科技的不斷進步,食品中有害組分的檢出限值不斷降低,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食品安全監控工作,從而保證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食品安全監測機構的資質應在此基礎上快速提升,避免諸如“今麥郎‘酸價門’”和“硼砂問題”等因機構誤檢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
專家組同時呼吁,食品工業界應該進一步加強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和企業內部自檢的水平,必須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系統,實施全程監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生產產品,發現問題后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保證產品的安全,減少如“可口可樂含氯門”和“光明奶酪寶寶杯被指含禁放物”等問題的發生。
國內先進搜索引擎首次運用于食品安全年度盤點
此次會議上,即刻搜索針對相關熱點的數字分析成為發布會的一個亮點。即刻搜索是人民日報旗下的互聯網搜索引擎, 2012年6月即刻食品安全平臺上線,這是國內搜索引擎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首次運用,被譽為食品安全的“放大鏡”和“防火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即刻搜索此次聯合對食品安全熱點的整理和搜集,正是利用了即刻搜索先進的數據搜索功能,對2012年我國發生的食品安全話題進行全網數據分析和基于用戶瀏覽行為的數據分析,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狀況的關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