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養生諺語,而且就走路本身來說就是一種比較健康的運動。但是“飯后百步走”不能想當然,不能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醫學專家指出,飯后怎么走、走多久,都有很多講究,若方法不對,不僅達不到健身養生目的,反而還可能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有一些人壓根就不適合飯后立即走動,需要休息會兒再散步。此外,在”飯后百步走“的具體含義上我們也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解。“飯后百步走”的真正意思是“飯后擺步走”!
“飯后百步走”的真正含義
一直以來,大家對于這句古語都存在著一些誤解。實際上,"飯后百步走"并非指一定要走上一百步。真正的“百步走”應該是“擺步走”,不是急行軍、鍛煉式的散步,而是擺動手臂,悠閑地慢慢溜達。專家提醒,“飯后百步走”最適合那些長時間伏案工作、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只要走上20分鐘,就能促進胃腸蠕動、消化液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而"飯后"指的是一日三餐的哪一頓呢?早飯后要去上班工作,午飯后也要參加必要的活動,而晚飯后,晚飯后半小時慢步走,輕輕松松,對身體大有好處,這才是"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真正含義。
飯后應該什么時候走,怎么走,走多少?
飯后應什么時候走?
一般來說,放下筷子就走的習慣并不可取。因為,吃進去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時間,與幫助消化吸收的胃液相混合。進食后馬上站起來走路,無疑會給胃增加許多緊張因素,破壞正常的程序。
因此,專家建議,飯后休息30分鐘左右再開始散步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如果想鍛煉,最好在飯后做一些輕微的運動,不然會造成腹脹、積氣、結腸綜合征。
飯后應該怎么走?
胃腸道的消化吸收過程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運動量太大,會增加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血液就被分流到身體其他地方,結果影響了營養成分的吸收。正確的走法可以用"閑庭信步"來形容。
如果百步之內必須上下樓梯,或是小跑過馬路,就不如先在原地走走。比較劇烈的活動最好等到飯后一個半小時再進行。除此之外,天氣和節氣也很重要。冬天不太適合戶外行走,這種情況下,在居住環境里走動走動,效果會更好。
飯后應該走多少?
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飯后走動的時間可以從15~30分鐘之間選擇。體弱、年邁的人可以少走一些;平時缺乏運動、體重超標、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可以多走一些。
飯后散步和體育鍛煉不同,它可以給人帶來輕松愉快的心情和適當的胃腸保健,是健康生活的良好習慣。
哪些人不適合飯后百步走?
飯后散步雖然有種種好處,但對有些人來說卻不完全適合。像老人退休后,生活悠閑,每天晚飯后立刻去跳舞或走路。但一段時間后,就發現胃部脹悶,輕微疼痛,食欲也下降不少。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胃下垂。專家解釋,飯后胃里充滿食物,走路會增加振動,加重胃負擔,尤其吃的過飽時,長時間站立很容易引起或加重胃下垂。因此,感覺吃撐了,最好先別走動,暫時不要過度喝水,靠在床上等撐脹的感覺減輕后,再去散步。邊散步邊用雙手按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以促進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患有胃下垂的人飯后最好少走動,也不要長時間站立,可以坐下來或躺一會兒再活動。
此外,還有幾類人也不適合飯后立刻散步:
患冠心病、心絞痛的人。進食后立刻進行大運動量活動,有可能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最好餐后1小時再散步,每次半小時,注意步速不要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