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際助產士日”
5月5日是第22個“國際助產士日”,廣州的助產士能否應對生育需求?筆者5日從廣州市各大醫院獲悉,廣州市剖產率高達40.6%。雖然大部分醫院的助產士配比已經達到了國標,但由于巨大的生產量,人手還是捉襟見肘,而3月27日落地的“單獨二孩”還將加大對廣州助產士的需求。對此,專家建議,應該盡快建立起系統化、規范化的助產士培養體系,從而促使醫院加大從專業教育引進助產士的力度。
【現象】
助產士的工作強度如何?
壓力大,比護士責任更大
“我們產房助產士一天接受產婦最高紀錄是22個。”對于助產士的工作,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產科的護士長張翠瓊開口第一句就是累,由于數量少,每個助產士都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2012年除夕夜,人們紛紛搶著生‘龍寶寶’,在我們院除夕夜分娩的就有6例。”
“由于隨時需要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對于助產士來說,從來都沒有假日概念。”張翠瓊說,除了負責觀察產程進展和產婦的狀況等,孕婦在臨產前和產后都離不開助產士的陪護和關愛,“由于很多產婦在產前產時都非常緊張,助產士就需要不斷地和產婦交流,為她進行心理輔導。”
即使是產后,助產士還要普及母乳喂養常識,這項工作從孕期開始,一直持續到嬰兒斷奶,是一個長期、需要有耐心的工作。
不僅工作辛苦,助產士在工作中還比其他科護士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和壓力,甚至要面對很多家屬的不理解,“有時候鼓勵產婦分娩過程中難免嗓門比較大,如果沒有做好分娩后的安撫工作,很容易被投訴”。
張翠瓊說,由于產婦分娩的時候處于極度不適狀態,過為輕柔的話語聽不進去,聲音過大又會造成反感,甚至踢傷助產士也是常有的事,常常需要“軟硬”兼施,這無異于跟產婦一起打了一場硬仗。
【原因】
為何助產士工作這么累?
缺口大,全國共缺80萬
按照國家標準,1個分娩床需要配備3個助產士,但廣州市婦兒中心黨委副書記王洪濤透露,市婦幼共有產床300多張,助產士有100多名,雖然按要求達標,但助產士工作負荷卻苦不堪言,“去年我們醫院新生兒更是高達15777例,分娩量是廣州各大醫院的第一,平均每名助產士一年要接生158名嬰兒。”
對于這種壓力,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產科主任李映桃也感同身受:“廣醫三院年分娩量為3000人左右,但產房助產士僅有25人。”她透露,雖然醫院近年開始注重對助產士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助產士流失率,但在孕婦分娩較為集中的時間段仍然比較短缺。
據了解,在發達國家,助產士與生育婦女的比例為1:1000,通常對于每一位選擇順產的孕婦,助產士進行一對一陪同分娩,“這稱為導樂服務,就是從宮口開到產后兩小時都有專門的助產士一對一陪伴分娩,對孕婦心理上是個很大的安慰。”
但在中國,該比例僅為1:4000,若以2003年英國每1000人口助產比例為0.63的標準,估計目前我國助產人數缺口高達80萬。由于助產士不足,國內做不到孕婦們所需要的導樂服務。
“在‘單獨二孩’開放后,我們將會迎來一個分娩高峰期,到時候可能會需要更多專業助產士和導樂師。”省婦幼保健院護理部主任潘繼紅表示,已經缺口比較大的助產士,在今年3月27日“單獨二孩”政策落地后,情況或許會進一步加劇。
【剖析】
助產士的數量為什么這么少?
教育弱,無獨立培養序列
對此,潘繼紅表示,助產士缺口大、專業性不強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乏相對應的專業教育,“很多助產士都是大專畢業,或本科學的護理專業,都是經過繼續教育或醫院培養后才成為助產士。”
據她介紹,我國助產專業從屬于護理專業,在醫學教育體系中沒有形成獨立的助產士系列,由此導致助產士“非醫非護”的身份很是尷尬。
“1982年我畢業時,助產士是屬于醫生一類,后來慢慢被邊緣化,新的《執業醫師法》出臺后,更是歸到了護理科,專業知識相比以前缺少很多,其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深圳市人民醫院婦產科護士長陳小荷對助產士模糊的身份也深有同感。
“以前我們臀產、新產都可以做,現在很多醫生都不會了,助產士技術的不足,導致更多醫療干預,這對孕婦也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陳小荷認為,專業助產士需要在分娩前、中、后提供專業、全面的服務,能在孕婦出現嚴重并發癥時及時做出正確判斷,以人文關懷來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只在適時求助產科醫師,但由于系統教育的缺位,“現在的助產士僅能承擔低危工作”。
“現在護士教育有本科、碩士、博士,但助產士專業畢業的學生近兩年才有,而且非常少。”對于助產士不足的問題,李映桃建議我國應該更加重視助產士培養,設立專門的助產士培養制度,“更加專業化、系統化。”
【特寫】
男助產士:
“她們總把我當產科醫生”
在廣醫三院30多人的助產士團隊中,陳晨有點出類拔萃,無關技藝的熟練程度,也無關助產工作的年限長短。之所以奇特,是因為他是助產士團隊中唯一的男性。
2012年大學本科護理專業畢業后,陳晨來到了廣州工作。起初被手術室、ICU、急診相中的護理屆壯勞力,最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了助產專業。“在學校時,就對助產專業慢慢培養了興趣,來到產科見長的醫院,我也就選擇了來產科當護士”。在從事這一專業后,身邊的朋友、親人都經歷了幾個月時間方才慢慢地接受了他的工作。“每每介紹起自己的工作時,對方總以為我在開玩笑。直到后來,他們才理解了在醫學面前,性別其實根本不是問題。”
做男性“接生婆”,最大的尷尬不是來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而是在走進產房,為順產產婦提供幫助時。“她們總會把我當成產科醫生來對待,我得解釋好長時間才讓產婦相信我是助產士”,陳晨表示,除了一些諸如產婦宮口開多大之類的檢查,產婦們會有排斥外,其它倒還好。“而家屬們對于男助產士的理解程度也挺高的,個別會明確要求由女助產士助產,多數則無所謂。無論是產婦、家屬,真正上臺后,關注的焦點是母子的平安,對身邊醫護人員的性別,已經無暇顧及。”他表示,男性助產士在體能方面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曾經試過一個晚班接生18個孩子。
陳晨表示,當成功接生了第一個BB時,自己腦中有過一瞬間的懵懂、空白,迅即被新生命降臨的喜悅所替代。“那感覺就好像自己當了爸爸一樣興奮。”
據悉,目前男性助產士在上海、江浙地區較為普遍,而在廣東省內并不常見。南方日報記者 駱驍驊 實習生 李思文 通訊員 黃賢君 周密 易靈敏 鄧奕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