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腦出血量達50ml以上時才需開顱手術,50ml以下雖不用開顱但仍易致殘
●多靶點立體定向術微創治療定位精準并可及時抽出腦積血,但僅限于亞急性血腫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錢東翔
文/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黃賢君
腦出血,當出血量達到50ml以上時,一般都需要開顱手術。但是,如果是出血量在50ml以下的“小出血”呢?目前,常規的做法是保守治療,即等待血塊被吸收,但由于一般至少要耗時1個月,患者發生殘疾的風險較大;此外,也有采取徒手穿刺和“方位尺”定位的方法來取出積血的,但容易產生誤差。據神經外科專家介紹,目前,采用多靶點立體定向術的微創治療被認為是治療腦部“小出血”的很重要的一種主動干預方法。專家提醒,該技術主要適用于出血量在15ml~50ml的腦部“小出血”,但如果是急性腦出血或還有活動性腦出血的,不宜用此術。
危害:
不及時取出腦積血容易致殘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錢東翔介紹,腦出血也稱“腦溢血”,是一種比較有季節規律性的疾病,通常是由于外界溫度的變化,改變了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使得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血漿纖維蛋白質和腎上腺素升高,同時,毛細血管容易發生痙攣性收縮以及血管脆性增加。另一方面,顱內血管在短時間內又不能適應較為明顯的變化,容易出現血壓波動,如果再加上一些外界的誘因,如疲勞、情緒激動、喝酒等,就很容易導致腦出血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除了老年人容易出現腦出血外,一些年輕人也可能“中招”。“我院神經外科接到的腦出血患者,最年輕的只有30多歲。”錢東翔說。“當腦出血患者的生命被救下來后,最大的困擾就是運動、語言等身體功能的恢復。”錢東翔說,如果將積血取出的時間太晚,造成了身體上的殘疾,會長久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保守治療:
血塊靠自然吸收 患者殘疾風險大
錢東翔介紹,對于腦出血患者,一般來說,當出血量達到50ml以上、屬于急性腦出血的,需要開顱手術。
“對于出血量沒有達到50ml的血腫,一般沒必要做開顱手術。”錢東翔說,常規的做法通常是保守治療,即等待血塊被吸收,而這個過程一般要一個月以上。但是,積血在腦部長達一個月,會大大增加血塊對腦部功能區的影響,也就很容易進一步影響人體的運動和語言等功能。“也就是說,當腦部‘小出血’時,越晚將積血取出,患者殘疾的風險就越大。”
傳統手術:
徒手穿刺取積血不夠精準
錢東翔說,對于這種50ml以下的“小出血”,為了減少血塊對腦部功能區的影響,也有醫生通過徒手穿刺或“方位尺”定位來取出積血,但是,徒手穿刺更多地是憑借醫生的經驗來定位,不夠精準,而運用“方位尺”定位,也可能會因為尺子的不固定性而產生誤差。而且,徒手穿刺和“方位尺”定位的方法,只能夠選取血腫最近的區域進行鉆孔穿刺,并無法較好地避開腦部的功能區和血管區。此外,當血塊不規則的時候,徒手穿刺和“方位尺”定位法等傳統手術方法一般只能穿刺一次或一個點,并不能很好地完全將血抽取干凈。
新方法:
精準定位
及時用導針將腦積血抽出
錢東翔介紹,目前,運用“立體定向技術”,從單靶點向多靶點擴展來治療腦出血被認為是治療腦部“小出血”的一種很重要的主動干預方法,也是很多神經外科醫生所推崇的一種微創手術方式。其主要方法是通過穿刺的方式,用導針將腦部內的“積血”抽出,可以最快減少腦壓,降低血塊對腦部功能區的影響,更快恢復肢體功能,減少后遺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相對于傳統的徒手穿刺和“方位尺”穿刺,這種采用多靶點立體定向術微創手術,更安全、可控和穩定。它是運用高精度腦立體定向儀和射頻熱凝治療儀,通過64排雙螺旋CT和3.0高場強磁共振掃描儀配合,能夠最精準地定位好“血腫”位置;然后,根據血腫的部位,用手術鉆在頭顱進行鉆孔;最后,用穿刺針穿刺到原來定位好的靶點中心,將里面的積血一次性抽凈。與此同時,還可通過導針將原來預備的雙腔引流管置入血腫腔,以用于定期反復注藥,固定之后縫合頭皮。“這種手術對患者帶來的針道損傷,可忽略不計。”
禁忌癥:
仍有活動性出血者不宜
錢東翔認為,對于出血量不大不小的腦出血患者而言,除了保全性命,最重要就是能夠最大程度保全身體功能。
“因此,對于出血量在50ml以下的腦出血患者而言,這種多靶點立體定向術治療腦出血的微創手術可最大程度地保全患者身體功能。”他說,但是,此術并不是適用于所有出血量在50ml以下的腦出血患者。
首先,這種手術主要是針對亞急性的血腫,此時,血腫已經形成,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只是功能受到影響,可以考慮施行這種手術,但是,如果是急性腦出血、血還沒有止住或者仍有活動性出血的腦出血患者,都不宜采取這種手術。其次,腦出血量在15ml以下的患者沒有必要做這個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