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清晨,實驗室里的一只小白鼠從睡夢中醒來,回憶起它昨夜與另一只老鼠依偎在一起的場景。可惜的是,它前一天晚上并沒有這段經歷,這是一段虛假的記憶。這可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或者說,以前曾經是,但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日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才科學家們成功將一段并不存在的虛假記憶植入了一只小白鼠的大腦。
老鼠界的“盜夢空間”
人類的虛假記憶往往是另一段或者幾段記憶交換混合的產物,并非完全憑空生造出來。有時候,記憶會跟人“開玩笑”,在極其瑣碎平常的事情上讓人產生錯誤的印象。比如,你明明記得把鑰匙落在了廚房桌面上,但實際上,你是把它留在了車庫里。但如果這樣錯誤的記憶在法庭上被當作鄭重的證詞,就會毀掉一個無辜的人。
麻省理工神經科學家史蒂夫·拉米雷斯提到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名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因涉嫌一宗強奸案被捕,他完全符合受害者對于罪犯外形的描述。但實際上,罪案發生時,這名心理學家正在電視臺參加一檔現場直播的節目,其不在場證明可謂鐵證如山。巧的是,就在受害者被強暴前,她正好在看同一檔電視節目,因此產生錯誤的記憶。
史蒂夫·拉米雷斯介紹,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使用的也是類似的手法——將小白鼠已有的一部分記憶和體驗混合起來,創造一段全新的記憶。他們首先將記錄了幾段特定記憶的大腦部分孤立開來,刺激這部分大腦細胞聯合起來,并在不同的條件下激活這些神經細胞,令其產生不同的“記憶”。
“如果鼠界有好萊塢,那么它們也已經體驗到了‘盜夢空間’。”拉米雷斯說。
混淆兩個不同空間內的記憶
具體來說,科學家們先將這只老鼠放入幾個不同的“房間”,令其對這些空間產生不同的記憶。因為老鼠會探索每一個房間,對其中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留下印象。舉例來說,老鼠首先被放入一個紅色墻壁的“房間”內,正在它四處探索時,它的腳突然被電流電了一下,那么第二天,當同一只老鼠再次被放入這個紅色“房間”時,哪怕實際上沒有通電,它仍然會自然而然想起前一天的恐怖經歷并害怕地縮成一團、不敢動彈。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麻省理工生物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利川根進解釋道:“由于電擊,老鼠產生了一段新的記憶,那就是:這個房間很危險。”
第二步,研究團隊讓記錄這段“紅色-電擊”的神經細胞休眠,然后再在其它的場合下激活這些細胞。他們將同一只小白鼠放入一個藍色墻壁的“房間”內,小白鼠起初很正常地活動、探索新環境,但只要科學家激活了那些經過處理的神經細胞,它就立刻回憶起了“被電擊”的可怕經歷然后縮成一團不動了。
拉米雷斯回憶說:“到了這一步,我們已經可以成功控制并再激活神經細胞,只要再進一步搗鼓,我們或許就能創造一段虛假的記憶了。 ”
于是,研究團隊在紅色“房間”內放入另一只小白鼠,并且完全沒有對環境動任何手腳,令2號小白鼠相信這是一個安全無害的環境,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動。第二天將它放入藍色“房間”,并給予電擊刺激,同時淡化其對于紅色“房間”的印象。簡單來說,科學家們就是在人為地改變2號小白鼠的記憶,令它將已經確認為安全的紅色“房間”與被電擊的恐懼聯系起來。到了第三天,利川根進想看看前兩天的實驗是否成功,就將2號小白鼠放回了紅色“房間”。沒想到,2號小白鼠竟然縮成了一團,動也不敢動。這證明,一段虛假的記憶已經形成,并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