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描繪出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規劃的新“藍圖”。《意見》中引起廣泛討論的是關于“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的論述。《意見》中明確指出,未來我國新建小區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
何為街區制?
學術一點的解釋是它是由城市主干道圍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網密度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就近配套的開放街區模式。
通俗點說,可從兩個點來理解:第一,從封閉變開放。街區相較于小區是相對開放的區域劃分。以往來說,小區多有圍墻且保安守備,形成一個個“獨立番地”,與世隔絕,廣州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祈福新村”。而街區制,就是要打破這樣的圍墻分隔。第二,由小變大,從小社區到大社會,道路資源、綠化資源都實現社會共享,所有人都成為城市最普通的一員。
為何要求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
將一座城市比作人體,主次干道、內環路之類的環線就是人體的主動脈,各個小區就是內臟、肌肉等器官。如果所有器官都只有內在血液循環,而沒有毛細血管與主動脈形成共同循環,后果會怎樣呢?其實,打破小區圍墻,一方面是加強了城市交通的“血液循環”,另一方面也是社區與社會的進一步溝通。
開放式社區可行嗎?
對“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這一說法最大的爭議點就在于:這樣好嗎?沒有圍墻,物業怎么管?業主安全如何保障?陌生人隨意進出怎么辦?住宅區內的公共空間屬于全體業主,其私利怎么保障?
其實,不設圍墻的住宅區,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紐約也好,東京也罷,住宅樓都是直接朝著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有圍墻的,通常是極少數超級豪宅。
國內也有實施得比較成功,備受好評的案例。
案例:四川“萊茵河畔”最美街道最美街區
整個樓盤內的道路全部向城市開放,住宅的安全防護體系后退至單元門口。雖然房子蓋得有點粗糙,但住宅樓單元門直接朝向道路,儼然一副巴黎或紐約街頭的景象。
老百姓怎么評價這個沒有圍墻的樓盤?“萊茵河畔”被認為是當地最好的樓盤,甚至有“宜賓人寧愿呆在‘萊茵河畔’哭,也不住在其他樓盤里笑”的說法。
樓盤內的道路向城市開放之后,會亂糟糟嗎?去過的人通常這樣描述:寬敞的步行街干凈整潔,臨街店鋪玻窗明亮無占道經營,車輛統一停放在規定地點……“萊茵河畔”被評為“四川十大最美街道”,而且名列第二,排在成都春熙路之后--若不是因為成都是省會,春熙路實在負有盛名,恐怕宜賓的“萊茵河畔”應該排在第一。
物業管理怎么樣?安全嗎?早在2011年,“萊茵河畔”就榮獲了“全國物業管理示范小區”稱號。(來源:劉德科)
案例:成都的“小街區規制”試驗
今年1月,較早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
作為其首府的成都,則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區”的概念。從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區和高新區、天府新區等在內的九大片區,將按照“窄道路、密路網”的標準打造成一種開放式的街區模式。
根據當地規定,街區單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區單元規模約50畝左右;道路網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寬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實現公交站點半徑300米基本滿覆蓋。這種街區模式被成都稱為“小街區規制”。
如何實施?何時實施?尚無定論
正住在封閉小區里的業主也不需過分緊張擔憂,畢竟從意見稿到落實仍需一段時日。畢竟文件中表述的是“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請注意“逐步”這個詞,落實的時間表尚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