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具業的根本出路在哪里?不是能生產多少種各國風格的家具,也不是產品質量有多高,更不是產能有多大,而是能不能制造出真正代表中國的家具來!這種家具我們暫且就稱為“中式家具”吧。
三十年多來,業界都在努力探求中國家具業長期持續發展的軌跡,重振中式家具雄風成為寄托中國家具人偉大夢想的載體。然而,對于怎樣才算是重振了這個“雄風”,業界眾說紛紜,傳統的中式家具的確為中國長了面子,在世界上取得了了不起 的地位,成為那個時代家具的杰出代表,但是今天如果我們還搬它出來,未免有些羞愧。今天的中國應該有代表今天中國人生活和智慧的家具!
而現在,我們就迎來了大力發展中式家具的前所未有的機遇。之所以這么說,源于以下五個方面的理由:
首先是市場基礎。我國國民經濟三十多年長足發展,全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需求已經初步擺脫了最初的“隨波逐流”的階段,新的、更高階層的消費需求已經出現,形成了越來越龐大的中、高端消費群體,市場基礎日益厚實。
其次是文化基礎。國家硬實力的長足發展,推動軟實力的不斷提升。從國家層面,整個社會對文化的建設發展逐漸重視起來,從制度設計、人才培養、資源傾斜等方面向文化層面聚集,支撐著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同時,這種態勢與家居市場期待中國文化情懷回歸形成互動,蘊含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新的家居潮流不斷涌現,新的商機隨之顯現。
其三,產業發展動力基礎。家居行業發展到了今天,第一階段的原始積累已經完成,資金、經驗、人才、競爭模式等等,都已經形成一定厚度,同時,產品同 質化嚴重、產能嚴重過剩,市場反復考驗,生存壓力下,尋求突破到下一階段的壓力達到了臨界點。還有一個不能不提到的因素是,經歷了一系列的磨礪之后,在內力和外力的影響下,行業的心態都已經從浮躁轉入沉靜,完全可以適應新的發展節奏。
第四,人才基礎。三十多年間,從蹣跚學步,到穩步而行,中國家居行業的設計力量持續壯大,具備了成為行業發展開路先鋒的實力,企業與設計機構的互動模式也不復最初的狀態;另一方面,產業工人也積累到了相當的厚度。
第五,創新環境基礎。由于國家實力的持續提高,國民的自信度也空前提升,整個社會環境更具寬容性,更有利于百花齊放的創新環境形成。
諸項“基礎”的形成,意味著我們迎來了中式家具的戰略性發展機遇。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呢?
首先就是要敢于嘗試,要善于打破瓶瓶罐罐。這個“嘗試”,首先就應該發端于設計和生產兩個環節。
我認為現代中式家具的開發上,應該“重意蘊而輕身形”,中式家具的美,并不僅限于材質紋理,還有豐富、高超的工藝、色彩和外型,更有深遠的文化內 涵。因此,我贊同“拿來主義”,大膽嘗試。明清家具中用到過的理念、文化元素,我們可以繼承;沒有用到過的,我們也可以挖掘;當代中國文化中的新元素更應 該大膽應用,這當中當然也包括我們內化了的外來元素——數千年的歷史表明,中華文化是最具兼收并蓄的精神和能力的。每一種嘗試都是一種積累,哪怕是不那么 成功甚至是失敗的嘗試,也許種種嘗試連現代中式家具發展長河中一朵浪花都算不上,但沒有涓涓細流匯集在一起,哪來的浩浩長河奔騰的浪花?
其次是要對當今中國人生活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透了,才能真正用設計為他們說話,最終產品才能引發同感,為大眾所接受,這實際上就是在中式家具的普及問題上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