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受到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紅木行業發展進入了一個低谷期,紅木制品市場、進口市場表現不佳。2014年1至10月份中國紅木進口形勢分析報告顯示,前三季度我國進口木材增速較往年有所放緩,進口量在三月到達月度峰值后,呈逐月下滑的收縮趨勢。“南洋地區”一直是我國紅木進口最主要的來源地,但從6月份開始,我國從非洲地區進口紅木原木數量超過“南洋地區”,成為原木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地。這是因為緬甸自2014年4月1日開始全面停止原木的出口,鋸材出口是未來的主流,并且越南發生反華事件,影響了在越紅木商人的生意。而對于非洲地區的原材料市場來說,去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 市場不好并非沒有機會
市場不好對于紅木行業是有害無益的嗎?經歷過改革開放后第一次紅木市場騰飛的深圳宜雅紅木家具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邵湘文認為,市場不好了,企業轉型升級、重視品牌設計和產品設計的機會恰恰來了。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紅木家具一出現,大家不管好壞都買了,因為市場太好了,市場推著紅木業者往前走,而缺少精品化的東西、忽視了內部建設。如今的一些成功企業正是在曾經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把握先機,把行業暫時的困難變為重要機遇,所以要用歷史的眼光為行業發展做出理性的判斷。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認為,目前的紅木市場是即將進入新常態的表現,所以要用時代眼光看待市場,不要為一時一地的形勢恐慌,影響紅木業態發展。
>> 做好東西才有發展
對于紅木家具來說,什么才是歷史的眼光,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材料。紅木家具既是實用品,也是藝術品,它使用的資源跨越了時空。紅木生長緩慢,生長期在幾百年以上,制成家具也能使用很長時間。從空間來說,紅木不光是中國而且是世界各地的資源。所以紅木家具要“對得起古人、今人,更要對得起后人”,用信息技術提升紅木業態,大數據改變傳統型企業那種資源浪費、生態不友好的情況,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紅木產業的精神表達和文化表達。
工藝美術大師馮文土認為當今市場最大的誤區是材種很名貴,卻在粗制濫造。材料好就有價,但是粗制濫造對產品的傷害很大。“紅木材料越來越稀有,要愛惜它,充分地發揮它的特性。做好東西是順應發展的需要,會有人喜歡的,愛好者、收藏者喜歡買好東西,好東西肯定有市場,這個觀念要堅持。好材料做好東西,這樣發展才有潛力。”丘樹宏則認為,企業要把誠信和生命注入到家具中,使其成為自己生命的延伸。用誠信經營規范自己,讓紅木有生命力的一面更加突出。故宮家具修復專家王秀林說過:“家具都應該體現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就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德性不能少。”
紅木家具中好東西的工藝精致程度和質量需要積累,王秀林在“文革”結束后專門修理家具,當時很多家具修得相當不錯,但是在觀察了今天的紅木家具的制造情況后,他認為現在做得比他們當時要好,而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再提高一步,“每一根料怎么使,使它什么時候都不變形,怎樣在不使膠的情況下也不變形,需要認真研究。”
>> 從容地創新
紅木并不是老一輩人的專愛,年輕人也喜歡紅木,他們除了上網了解紅木家具信息還嘗試網上購買的新方式,但是年輕人要買家具不一定喜歡傳統家具,而是喜歡新穎的款式。所以怎樣創新出為市場接受的更多的好產品,也需要換一種眼光來看待設計。
既能創新又不離經叛道是一個傳承的問題,創新并非是近年才提出的,換句話說,當代的創新一樣要從古代的變革創新中進行借鑒。“創新不是一味地腦洞大開,不是前衛藝術家毫無章法的標新立異。”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周京南舉了一正一反、一古一今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不事雕琢、素面朝天是明代家具的風格,雕繁刻復、精工細作是清代家具的風格,兩者之間有一點聯系,但是看慣明代家具后再看清代家具感官上會格格不入,因為清代家具包含了必要的創新。清中期家具特點的變化與社會環境、建筑風格和民風民俗的改變有一些聯系。乾隆帝熱愛傳統漢文化,同時對西方文化有選擇地接受,清中葉興起大批中西合璧的建筑,像曾經的圓明園里的建筑,有很多西洋的雕塑,并且西洋的玻璃鏡被大規模引進到中國來,玻璃鏡造成房間的效果一是通透,二是明亮,在這種環境的“舞臺”上的家具是傳統廣式紫檀家具。廣式家具雕的花紋很多是從西方引過來的,家具上嵌有大理石等裝飾物。包括皇帝坐的寶座,其上有從西方引過來的線條夸張的大西番蓮花紋,屏風底下是從印度佛教傳來八達馬座。這種符合歷史時代需求的創新,其感官上與明代的差異中,我們還是能感受到這種變革中的保守、從容和緩慢。它不是藝術家設計出來的,其結果不是激烈的中西混合,也不會不顧我們的起居風格、建筑風貌和傳統審美。同時,周京南又舉了一個創新失敗的例子,講的是雕工很漂亮的小葉紫檀茶桌,雕的是如來、觀音和羅漢,交杯換盞吃飯的地方不應在上面堆砌佛像,是故不了解傳統的創新應該拋棄。周京南主張從形制設計上保留住原汁原味的傳統,其后略施粉黛。就像現在很多家具模仿紫禁城里的圈椅,同質化太多,可以加一點陶瓷的蓮花紋、玉器的云雷紋,拷貝在上面做圈椅開窗的花紋。這樣的創新不離譜,設計不雷人。為使紅木業態良好地發展,有專家同時呼吁業界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廠商耗費人力、物力和時間設計的新品,展覽會上照片一拍,仿造就出來了,設計的款式就等于失敗了。
制作符合新形勢新時代欣賞觀念的作品,要繼承歷史上美的東西,這一種美在今天來說,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學內涵越豐厚就越好。這樣兼收并蓄的結果就不會是大雜燴,網絡時代帶給紅木家具行業的是挑戰也是機遇,從來自全世界的信息中,捕捉到時代的亮點,把抽象的變為具體,加入到紅木家具里去。所有傳統行業在新時代都有傳承和創新的問題,紅木家具要精益求精、不斷地探尋工藝而不是顛覆、破壞,在這樣的基礎上,馮文土說:“不要老是傳統的款式和圖案,要堅持創新的道路。”邵湘文提出,現在很多人認為古典家具、紅木家具、仿古家具是一種家具,其實不是。“傳承的應該是傳統紅木家具中間深厚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和深厚的哲學,當時的社會為什么會這么做的原因。”
周京南的父親是著名的中醫,他就提出一種在紅木家具宣傳文化上的創新,與以往宣傳紅木家具如何漂亮如何有氣質不同,中國傳統家具里的紫檀、海黃等材種有藥用價值,有降低血小板的凝集、防治血栓的作用,有針對性地殺死腫瘤細胞等功用,古人有很多養生的行為是在紅木上完成的。這跟西方家具不一樣,西方家具業只是家具制造行業。相信中國傳統家具在多方面、長時間的努力下,會像業界期盼的那樣,做出經典作品傳世下去,做出影響世界的當代紅木家具。
記者 馬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