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紡產品價格差距大一直是業內公認的。同樣是四件套,網上跟實體店差不少錢,實體店里也有貴賤之分。家紡產品差價緣何這么大?近日,記者走訪了部分業內人士,期待解答讀者的疑問。
原料價格相差懸殊
中國家紡協會秘書長朱曉紅表示,家紡產品的價格取決于生產和流通兩大環節。從生產環節來說,由三個方面決定:一是原料的不同。二是工藝,繡花、印花還是提花等。即便是同一種工藝,最低檔的加工費跟最高檔也不一樣。三是設計,尤其是新產品,其研發費用會占到生產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羽絲蘭夢生態家居館總經理葛可明詳細闡釋了不同原料的價格差異,化纖一般1萬多元一噸,棉3萬多元一噸,麻5—8萬元一噸,蠶絲40多萬元一噸。以純棉四件套為例,要想達到國家標準,其密度、色牢度、染料的環保等都需要成本,這決定了產品價格不可能很便宜。200元以下的基本沒有好產品。而網絡上賣的四件套,從70—150元不等,這樣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化纖的。“網上還有賣400多元的四斤蠶絲被的,要知道普通的蠶絲也得100多元一斤,好的蠶絲160—170元一斤,加上面料,一般蠶絲被成本起碼在六七百元以上,怎么可能賣400元。一分錢一分貨,便宜的肯定質量有問題。”
流通環節費用過高
流通領域方面,朱曉紅認為國內的商業環節費用普遍偏高,甚至高于國外。同樣一個四件套,由同一個企業生產,在國外的零售價格只相當于國內的一半。作為企業來說,生產成本是一樣的,所以問題出在流通環節。具體有:進店費、銷售的保底費(相當于給店家的租金)、促銷費(如廣告費、“堆頭費”)等。
朱曉紅說,雖然中國作為制造大國,不乏部分企業短期采取低價形式占領國外市場,但國內國外的價格倒掛是長期存在的,任何企業都不可能長期做虧本生意。國內的流通環節成本過高造成產品終端銷售價格偏高,已成為制約家紡行業發展的瓶頸。
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濤分析了中國和外國流通環節費用懸殊的原因:目前國內商業領域處于一種無序競爭的狀態,缺乏規劃,要么是大魚吃小魚,要么不管懂不懂行,先投資,投機心理比較嚴重。國外原先也經歷過無序發展的階段,但現在已經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每個地區多少人口開多少店都是有一定數額的,大家都自覺遵守市場規律,不會盲目發展自己不懂的行業,而是在熟悉的領域力求做得精細、專業。
馬濤指出,近幾年國內房地產業發展較快,有房地產商直接投資開商場、購物中心的,也有蓋好樓租給賣場企業的。大家爭著做商業,百貨店、超市不停地開,布局過快,人均占有的零售商業面積遠遠超過發達國家,但國民購買力卻低于國外,造成中國每平方米商業面積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低于發達國家同等水平。房地產商為了保持利潤,必須提高租金,造成流通環節的營運費用越來越高。
網銷應避免與實體店沖突
朱曉紅提出,網絡銷售較之實體店來說,減少了各種流通的中間環節,成本相對較低,是未來家紡業值得探索的一個發展方向。
北京怡蓮嘉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恩寧介紹了該企業運營電商和實體店的成功經驗。“我們有三個品牌,覺、怡蓮和提籟雅,前兩者純粹是為線上打造的品牌,提籟雅則針對線下,品牌定位中高端,以知性女性為主要目標人群。不少家紡公司線上、線下共用一個品牌,造成實體店和網銷在渠道和價格上的沖突。我們為了幾個品牌有更好的發展,規避這種沖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都是獨立品牌、獨立渠道去運作。如針對線上的目標人群,公司啟動了覺和怡蓮兩個新品牌,定向開發和設計產品,每一款產品都是自己的版權。同時在采購、品質控制等后臺環節,采用與提籟雅同樣的操作標準,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向市場,因此不存在線上產品質量降低、控制不嚴的情況,保證了顧客的好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