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陶瓷產品出口持續多年遭遇的反傾銷困局有望得到緩解。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致電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獲悉:我國正與有關國家積極磋商,希望通過最低限價和價格承諾等方式,化解矛盾。
連鎖反應堪憂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巴西正在對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從中國進口的日用陶瓷發起反傾銷,此案涉及金額超7000萬美元,共有大大小小逾千家中國陶瓷出口企業受到影響,出現了利潤下滑,開工率下降等不利局面。
“單從涉案金額看,似乎巴西發起的反傾銷力度并不大。但真正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反傾銷會引起各國的連鎖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加大應對的力度,才能使相關國家有所顧忌。”這位人士強調。
事實上,這并不是巴西對中國陶瓷業的首次打壓。早在2011年,巴西就對我國瓷磚進行了狙擊,將進口關稅從15%提高至35%。而同樣在今年7月份,巴西貿易保護局又發布公告稱,將對我國未上釉瓷磚發起反傾銷調查,指控傾銷幅度為15.50美元/平方米,欲征收264.1%的懲罰性關稅。
這位人士透露,除巴西之外,從2001年開始我國已先后遭到印度、韓國、巴基斯坦、泰國、歐盟、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立案調查。其中,歐盟、韓國對我國瓷磚曾征收最高達69.7%的反傾銷稅,而印尼對我國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傾銷稅更是高達87%。墨西哥經濟部國際貿易管理總局于9月3日致函我國駐墨西哥使館經商處,告知墨方將對原產于中國的陶瓷餐具反傾銷調查案召開聽證會。
至于我國陶瓷接連遭遇反傾銷調查的原因,這位人士認為,這是綜合原因造成的,不能一概而論,其中首要的原因可能是,反傾銷發起國國內企業因受到中國產品的沖擊而向其政府施壓,因為與國外產品相比,國內瓷磚生產成本更低廉,加上國內的低價無序競爭,導致在國外市場中國瓷磚價格普遍偏低,沖擊國外市場,導致遭受反傾銷厄運。其他或者還有政治因素等等。
寒冬未至,反傾銷已讓我國陶瓷業感覺到寒意。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7月,我國陶瓷出口額為35.68億美元,保持9.48%的增長,而其中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出口額同比下降,降幅分別為4.11%和5.56%。
企業遭遇切膚之痛
為進一步深入了解反傾銷的影響,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致電瓷都景德鎮瓷局辦公室獲悉,國慶節前一天,該局曾接到景德鎮市政府電話,要求他們調查了解反傾銷調查對于當地陶瓷企業和市場造成的影響,以及企業的應對策略。
對于反傾銷所產生的實際影響,企業是最有發言權的。福建德化龍鵬藝瓷公司董事長蘇建堆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企業遭遇反傾銷已多年了。現在市場很不好做。不少做了十多年陶瓷的現在轉行做房地產和礦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整個陶瓷行業毛利潤只有10%左右,不少企業甚至是在“零利潤”硬撐著。在德化,有的工廠里前幾年滿員時有工人3000多人,現在只有1000多人。
除巴西外,其他國家和地區(比如歐盟)的反傾銷也對我國陶瓷業造成了很大威脅。廣東佛山是全球知名的建筑陶瓷基地,占全國陶瓷出口總量的75%以上,近年來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來自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反傾銷的切膚之痛。佛山雅士高夫陶瓷董事長陳彥斌介紹說,近年來整個行業受成本上漲、宏觀調控、人民幣升值等影響本就比較大,接連的反傾銷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業內已經出現部分企業停窯、減產等現象,有些企業干脆把出口部門撤掉,甚至轉型、轉業。
據了解,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佛山瓷磚出口歐盟的數量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8.6%,出口價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4%。2007年到2009年,歐盟更是成為佛山第二大瓷磚出口市場。然而,受到反傾銷的影響,自2011年1月以來,佛山對歐盟出口瓷磚數量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