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地說,寫下這個標題之后,我很躊躇。連續抽了近10支煙,依然不知該如何動筆(其實是敲擊鍵盤而已)的好,這對于我來說,是少有的事情。
面對如今行業中的微晶石發展狀況,我有著深深的憂慮,不得不發表一些杞人憂天般的危言聳聽。惟愿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作為中國陶瓷行業當之無愧的總部,佛山在國內市場的確具有風向標的意義,前些年仿古磚大行其道的時候,陶博會期間總會涌出一些以仿古磚為特色的品牌,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市面上我們所見的新晉品牌,基本上都是以“專業微晶石”為核心賣點。
這個轉變,一方面說明整個建陶行業的利潤最高端、產品進化的方向,都在向微晶石傾斜,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如此眾多的“專業”微晶石,就真的那么靠譜嗎?
行業內公認,微晶石的生產工藝與材質要求,可謂是建陶行業目前最為復雜的,和拋光磚、仿古磚等其他已經較為成熟的產品相比較,微晶石的成品率也是最低的。早早介入微晶石領域的歐神諾、遠泰,都曾經在這個項目上交納過高昂的學費,有過較長一段時間持避而遠之的態度。而憑借著微晶石最終風生水起的博德、嘉俊,在守得云開見月明的這個過程中,遭受過多少壓力和挫敗,其中歷程亦是有苦自己知。
一個無需諱言的事實是,建陶行業公認的三大巨頭,諾貝爾、馬可波羅、東鵬,至今對于微晶石都保持了相當克制的態度。按說以這幾家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儲備,包括終端的網點建設,都是業內翹楚,但為何他們不去趕這波風潮?
或許是由于博德和嘉俊在微晶石領域中的確風光無限,因此大家都有意無意間忽視了一個問題:陶瓷行業,悄然之間已經不再是僅憑一個概念性的產品就足以支撐起一個品牌的階段了。
縱觀微晶石領域內那幾家功成名就的品牌,其在終端的投入、品牌的宣傳、設計的引導、品質的把控等等,無一不是下足了功夫。一句話,這個裝飾效果富麗堂皇明鏡可鑒的品類,就是用來營造奢華效果的神器,倘若沒有一定的排場和氛圍作為烘托,它又如何可以創造出“按面積貴過同尺寸液晶”的奇跡?
換而言之,你會在上下班的途中,去從一個神情鬼祟的人手中買一個便宜得出奇的名牌手袋嗎?微晶石的成功,本身就證明陶瓷行業原本的一個認識誤區:消費者總是需要更便宜的產品。或許,如果不是博德的堅持,行業內無人敢于設想,中國的建陶產品也能賣到如此價格———消費者并非是一味在意價格的絕對低廉,而是在意他是否從中得到了獨一無二的體驗,以及對比之下所獲得的超值快感。魔鬼辭典所言的幸福,就是看到別人的痛苦所產生的愉悅,其實用來形容價格與價值,也是如此之貼切。
遺憾的是,一直在快速復制、低成本擴張的道路上飛奔的企業們,依然還是按照著過去的“成功經驗”在制定自己的市場戰略。蜂擁而上的“微晶石”,并非真正來自于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革命性突破,而是來自于食品造假般的中國式狡黠。“出廠價在100元以下的微晶石,可以負責任地說,表面的那層玻璃體,并非是一次或者兩次燒成,而是干脆用專業膠水粘合而成。”有知情者如是說。
當每個人都看好微晶石的高附加值時,種種亂象也隨之而生了。首先是一些原本不做微晶石的廠家,也迫于經銷商的需求,在外代工。“他們賺得比我們還多,從我們這里拿回去,轉手給經銷商,就至少加價10塊。”某代工企業如此憤憤不平地說。
而更有傳聞,某些微晶石做得頗有口碑的品牌,由于產能不足,也把一部分訂單下給某些“私拋廠”去生產。雖然OEM并非一定就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如富士康這樣的代工企業,在制造端的精細化程度與成本控制力就受到業界特別的尊崇。可按理說,微晶石的生產和品控,應該是有著足夠資金實力、技術儲備、質量監控等綜合實力的大廠才能染指的,它的各方面技術遠未到行業共有的程度。為何會出現這樣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