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很多外資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售后服務普遍采取有償收費的方式,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后,經營思路難以轉變,沒有把服務作為一種營銷手段,而只會按照國家法律要求作為對消費者利益保障的延續。因此,外資企業在服務方面的手段和舉措相對較少,難以通過服務來吸引消費者。同時,對于超過“三包”期后的服務收費、零部件更換收費標準也較高,很容易引發用戶的負面情緒。
此外,許多外資企業的服務操作流程死板,特別是在與服務商和經銷商的合作過程中,往往死搬教條、缺乏靈活性,導致問題從發生到解決往往需要很長時間。這就很容易給消費者造成了服務態度差、傲慢、反應速度慢等不良印象。
身處內憂外患外資品牌需放低高姿態
與外資企業情況相反,近些年來,以海爾、美的、格力、TCL等為代表的本土品牌,經過不斷的積累,厚積薄發,已成全線崛起之勢,它們在產品研發、成本控制、規模化效益等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一方面,它們堅持自身的發展優勢,提升產品功能、豐富產品線、完善營銷網點;另一方面,在技術上下足了功夫,并積極尋找突圍技術瓶頸、價格戰怪圈的道路。
同時,在國內企業一貫強勢的營銷手段和市場布局上,也出現了新變化。在一二級市場上,國內一些大企業與國美等連鎖巨頭強強聯手,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同時,還積極拓展三四級市場網絡,建立專營店、發展加盟店,將產品逐步導入各級銷售網絡,利用商家在當地的優勢,產生良好的品牌輻射效果。
可以說,國內企業已構建了一套完善的營銷大網。而且,在營銷方法上,國內企業的手段也更靈活、更貼近市場,有效拉動消費需求,為銷售上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這些正是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最大短板。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資深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外有國內品牌的快速發展的威脅,內有自身誠信危機,外資品牌可以說已經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外資企業若要守住現有市場,重塑良好的品牌形象,必須要先摘下高姿態的“帽子”,并建立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特別是隨著我國家用電器召回制度已經逐漸步入正軌,外資企業更應該加強自律,從主動發現問題、積極面對問題的角度出發,尋找讓客戶滿意的解決之道,才能最終贏得中國消費者的信任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