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堅持品牌的理念,并很好地將其融入市場,二者需要經營者很好地去權重平衡,就像兩條腿走路,需要協調一致,否則就會導致路走不穩甚至要摔跟頭。隸屬于世界500強企業之一英國翠豐集團的百安居,在中國的10年擴張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1999年百安居進入中國市場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擴張,一度在全國二十余個城市擁有63家連鎖超市,一時氣吞山河,風頭無兩,最終因吃得太多太快導致“消化不良”。此后,百安居意識到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及時調整戰略,實行“T”計劃轉型,向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適合的家裝產品和服務,使得其在華業績止跌上揚,到2009年四季度,百安居中國的銷售同比上升29.2%,并有望在今年恢復盈利。
融入本土是雞肋還是良方?
一個又一個的例子證明,任何生搬硬套在別國發展的策略來應對中國的市場,都會使企業水土不服,只有“因地制宜”的發展才能使得企業的生命力更頑強持久,并贏得市場。而“本土化”,便是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迅速擴張的一個重要經營策略。
傳統意義上的本土化,就是在中國設立制造和營銷機構,實行本土化管理本土化經營、屬地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這種做法在某些行業領域可能能夠發揮得很好,比如TOTO、科勒為代表的衛浴行業,立邦和多樂士為代表的涂料行業等等,他們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選用中國高素質的研發人員,在保證開發質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開發成本,并從最初以海外引進與本地提供技術支持為主的研發中心,慢慢向以中國為基地,專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產品的方向發展。目前這種趨勢取得的績效顯著,這些品牌目前在各自行業內均屬于泰斗型角色。
而然,受到中國本土在某些行業中制造工藝水平,設計水平的限制,以及大牌企業對品牌原創堅持,中國市場份額占企業全球業務總量比重大小等問題的局限,傳統意義上的本土化戰略就如同雞肋,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國際品牌。
如何融入本土,則需要探尋廣義上的本土化之法。超舒適國際家居連鎖總經理王蘭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每年都會去全球各個國家尋找更適合中國人家居生活習慣,并能為中國消費者帶來真正超級舒適生活的品牌,并要求他們按照中國的尺寸來設計生產產品,再以最優的性價比拿到中國來銷售。目前,超舒適代理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國家的品牌25個,到今年8月份還將增至30余個。為了更好地展示其所有品牌產品,超舒超已選址北京地標奧林匹克公園鳥巢旁開設面積達9000平方米的旗艦展示廳,并有意在未來3-5年內,將這種大規模的旗艦店模式復制到上海、沈陽、杭州等地。
除了在品牌選擇上來迎合中國消費者喜好的方法,在產品中運用到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中國元素也十分討巧,此外,為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更適合的產品服務更能為品牌增加消費者的青睞度加分。
如今,中國消費者日趨成熟理性,他們不會因為某個品牌打著“國際”的標簽,便盲目跟從,也不會因為產品的價格最昂,對其敬而遠之,他們需要的是真正能滿足生活需要功能,同時又能提升生活品質的產品。那么,國際品牌如何進入中國市場,如何應對困難并突破瓶頸,結果又是如何融入中國市場成就擴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