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混亂的局面中,巨頭阿里攜阿里操作系統一出現,就給傳統家電廠商帶來咄咄逼人之勢,也將家電商與互聯網商的口水戰,升級為“平臺之戰”。
智能電視的內涵包括三方面:音畫質、操作系統、內容應用。音畫質是傳統家電廠商修煉多年的內功,內容應用是互聯網商的手藝,操作系統是連接兩者的橋梁和平臺。
長虹技術中心基礎技術研究所負責人廖福成對新京報記者說,長虹要自己做平臺,將產品升級把控在自己手里,假如跟一個互聯網公司談崩了,升級后我們就可以直接把它的應用去掉,再跟另一個互聯網公司合作,話語權在自己手里。如果互聯網公司掌握了這個平臺,家電廠商就淪為硬件制造商,它今天可以用長虹,明天可以用TCL,我們完全沒有話語權了。
“電視廠商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沒有自己的主導權,就會淪為別人的加工廠,如果電視廠商淪為加工廠,那就離死不遠了。”海信傳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雄勇對新京報記者說。
一位家電行業的研發高層跟阿里的人很熟,接觸過多次。在他看來,阿里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更有主導權,在手機入口、PC入口之后,借助阿里操作系統,搶電視的入口。
“我跟阿里的朋友開了個玩笑,我蓋一座房子,你來幫我修大門,鑰匙歸你,我住到房子里,我心里不害怕嗎,我就沒有隱私了。”上述人士說,“我蓋的是別墅,這個大門如果修得不好你給我的是小窗口,用戶進不去當然不行了。假如大門壞了,是你修還是我修,用戶會找誰,住戶會找誰?這些都是問題。”
其實,在家電圈兒里,操作系統并不罕見。創維曾在今年4月發布天賜操作系統,長虹也有自己的載有語音瀏覽器的軒轅操作系統,海信在今年最新發布的VIDDA電視上搭載了海安操作系統,每家都在“安卓”的基礎上,各自埋頭“做著”自己的操作系統。而在所有這些之前,中智盟(由海信、長虹、TCL共同發起成立)曾在2012年發布過首個智能電視操作系統。
“三家都在其中出力了,最后雖然外界宣傳系統落地了,但是它卻沒有在任何一個產品上真正落地。這是個理想狀態。”長虹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主要是各家各懷鬼胎,五家都用這個東西,大家的產品還有什么差異呢?就沒有競爭了。”
缺少統一標準以及內容平臺,智能電視發展舉步艱難。產業沒能提供一個統一的環境,很多開發者難以對電視應用開發產生興趣。
“人人都想當老大,標準很難統一,但是最終肯定會有一個東西勝出,電視行業必須要有一個公眾都比較認可的平臺。”王志國說。
于是,阿里仍在四處游說,希望各家的電視搭載它的操作系統,創維天賜操作系統已經在2萬臺電視上進行了試水,下半年將全面覆蓋幾百萬臺新品。長虹將在今年10月推出搭載語音瀏覽器和軒轅操作系統的產品,海信的VIDDA載有海安操作系統已經全面上市。
“究竟哪個系統用起來最方便、速度最快,體驗最好,對于產業鏈上的芯片商,對開發者的整合速度最快,這一定是市場決定的。”王志國說,“可能在一年之內,就能分出勝負。”
“市場大到可容納六七家上市公司”
僅估算包括盒子和智能電視在內的硬件市場規模,就有1200億,并且這不包括視頻點播、游戲等增值服務。
這是一個怎樣的市場,引得眾商家競相追逐?如今的智能電視相當于“電視(終端)+能上網+智能操作”。在中國,智能電視分兩種,一是電視一體機,即智能電視或互聯網電視機,一種是智能電視機頂盒。
有人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中國家庭數量4億戶,電視數量高于4億,彩電每年銷量是4000萬臺,其中40%是智能電視,按照300元一臺盒子計算,盒子的市場規模是4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