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檢驗口太短 難辨蠶絲真偽
縱觀市場,所謂的含有100%桑蠶絲的被子少則幾百,多則三四千元。既然制造方不愿注明絲棉類別,消費者為求安心,在選購時只能通過被子一角的開口處查驗真假。遺憾的是經市消協查驗,確實有標稱填充100%蠶絲,結果僅僅在被子開口處有少量蠶絲,其它地方均是聚酯纖維或粘纖的被子。
事實上這類造假手法在業內看來也屬拙劣,可為什么企業卻屢試不爽,此前從未被揭發過?做蠶絲被加工已有十余年經驗的年先生告訴記者,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在于任憑誰從開口處看,即便再仔細也看不出被芯里面的端倪。
確實如此,記者走訪近17個知名家紡品牌發現,他們的蠶絲被開口長度最長不過13厘米,最短的則僅有八九厘米,加上絲棉與面料間的黏合,即使再往里拽,也只能看見開口處的填充物。
業內回應
欠缺行規 企業耍雞賊
至于里面是不是摻假,僅憑運氣。年先生表示:“因為即使消費者回家自行拆解,發現填充物與標識不符,賣方也不會認可。對于生產者而言,他們只認國家相關檢測機構出具的報告。可試問,又有幾個消費者會為一床被子跑去做檢測!”
據悉,企業之所以敢摻假同時又有恃無恐,除了上述因素外,和行業規范的缺失也密不可分。
迄今為止,我國對于蠶絲被是不是必須留口,開口大小應為多少,以及質保期限等,全憑企業自覺,并沒有相關強制性規定。現象
蠶絲被“療效”多
美容之余還能安眠
在華堂、莊勝崇光等賣場逛過蠶絲被銷售區的消費者都知道,無論是夏被還是春秋被,其折后價至少也要1200元,最貴的則要四五千元,堪稱棉被中的奢侈品。
眾所周知,蠶絲被質地輕柔,觸感絲滑,但僅憑這兩點就讓消費者甘愿花上幾千塊錢,還是有幾分風險。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做試探,發現銷售員在說服記者購買時通常都會強調,其商品有美容抗皺、防紫外線、防靜電、抗菌防螨、親膚防過敏等功能。
更有甚者,幾乎把蠶絲被說成了保健良藥,聲稱蓋這樣的被子不僅可以緩解疲勞,還能安神助眠。
“聽起來貴,但你蓋個五六年,平均到天數上,真的很實惠!”一些消費者在聽到銷售員這番話也就信以為真,乖乖買單了。
專家回應
消費者需謹慎
靠“被”保健不靠譜
對此,從事蠶絲被研究工作近十年的傅磊表示,蠶絲是一種天然的蛋白纖維,并且富含多種氨基酸,又屬于弱酸性物質,因此對過敏性肌膚、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肯定是無害的,同時也可以抗靜電。
但對于蠶絲被有美容、抗皺功效一說,傅磊表示,氨基酸、膠原蛋白等物質確實是肌膚的營養品,但蓋蠶絲被是否可以將這些有益物質合理吸收,還有待論證。
至于“安神助眠”一說,傅磊則表示,這是無稽之談。
另外,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朱曉紅表示,對于上述功能,賣方必須提供國家相關部門的檢測報告、數據,消費者才可相信。
揭秘
造假屢禁不止
暴利是最大誘因
梳理近年來有關蠶絲被的報道,幾乎每年都有企業因填充物摻假,或將短絲棉當長絲棉用而被曝光,可漏網之魚仍我行我素,行業環境也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究其根源,業內坦言,暴利才是造假的最大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