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市規劃局主辦的西安建筑藝術與文化發展座談會在曲江召開,多位全國頂尖規劃、建筑大師圍繞西安建設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針對城市發展中大量出現的“方盒子”、“豆腐塊”建筑形式以及“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機展開討論。 專家認為,為了避免同質化,建筑風格要“宏觀穩、微觀活”,不搞空中城市和山寨化,才能將城市文化與建筑特色有機結合起來。
專家們在論壇上指出,自二十世紀末以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城市的急劇擴張,使城市總體風貌和建筑風格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特征。面對洶涌澎湃的建設浪潮,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與舊城改造,不可避免地讓一些地方出現了設計單一、毫無特點的建筑物。雖然是局部的、個別的現象,但單調、雷同、毫無文化內涵和人文品質的建筑,不斷蠶食著原本富有特色的城市風貌。目前在城市建筑文化探索的過程中,由于一些建筑師缺乏藝術文化功力,急功近利的建筑設計缺少文化內涵,導致越來越多的“方盒子”、“平頂”高層建筑出現,特別是只注重功能的高層住宅,在建筑創作上忽視了其文化藝術與地域特色的展現。
論壇上,專家們圍繞西安地域文化和特色的融合問題,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認為,建筑藝術與文化發展中,文化是第一位的,范圍很廣,有著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城市建設首先應體現在城市規劃上,建筑師只是在城市規劃的大的綱領格局之下來具體發揮。城市文化首先不應只是明清、唐代等建筑風格,而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構成要素,城市空間的文明程度要體現這一文化要素,在此前提下,才可以判斷每個建筑師設計的每一棟建筑風格恰不恰當。中國建筑學會(北京)副理事長張欽楠說,城市建筑風格要多樣化,建筑風格要“宏觀穩、微觀活”,不搞“空中城市”、不搞“山寨”城鎮、不搞貧富分離。在此過程中,不把建筑高度視為“現代化”的尺度,應鼓勵建筑師大膽創新,加強健康的建筑評論,鼓勵評選優秀設計。(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