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到2020年,10年時間里,我們生活的西安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未來1280平方公里的大西安主城區將是什么樣呢?根據規劃討論稿,在目前城市規模的基礎上,西安將實施“中優、東進(拓)、西接、北跨、南融”的發展格局,以組團發展為模式,以綠化廊道、交通為網絡,分割形成“一心、八區”的主導產業、職能產業綜合體。
西安“拓”城
“中優”即建設以91平方公里唐皇城為基礎的商貿、旅游綜合區,凸現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東進”是指建設閻良國家航空城及臨潼國際旅游城市;
“西接”指通過西咸共建灃渭新區和灃鎬人文生態區,實現西安和咸陽的對接,同時進一步保護好周、秦、漢、唐遺址,完善城市空間結構;
“北跨”是指以涇渭新城及空港新城帶動城市空間向北跨越渭河,在渭河北岸形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及多功能的機場城市;
“南融”指控制城市建設用地向南拓展,加強生態建設,使南部秦嶺的生態格局融入城市發展中。
“一心、八區” 職能各有分工
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未來大西安將以組團發展為模式,形成渭河生態帶、秦嶺綠脈生態風光帶、北塬綠脈帝陵風光帶和綜合經濟發展帶為特色的綠化廊道,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基礎、出租車為補充的公共交通網絡。
在產業布局上,大西安主城區則形成“一心、八區”的主導產業、職能產業綜合體,從而完善整個城市的發展格局需求,即在大西安“中心區”的“一心”下,形成灃渭新區、涇渭新區、浐灞新區、潏滈新區、空港區、高新區、物流區、生態區“八區”。
1個核心 3個副中心 8個新城
披山帶河 三環方城
“大西安”擬建環城四條服務帶
規劃討論稿整體以“提高能級實現城市功能目標大轉換”、“拉開骨架實現空間目標大轉換”為目標,建議大西安通過功能重組、多核聯動的組團式多中心模式,構筑中心城外圍的“反磁力”體系,在積聚與裂變中催生大格局。
規劃中,西安城市空間擬形成“披山帶河、三環方城”的空間意向,以中心城為核心,彰顯西安作為古城的人文特色,體現華夏傳統文化;以環城為中間層,協調城市發展,促進經濟繁榮;以城市周邊及外圍自然景觀資源為依托,形成區域發展態勢,構建生態城市體系。
在城市功能上,擬形成四條服務帶,即北部生產性服務帶、西部高新技術產業帶、東部旅游休閑服務帶和南部生態人文旅游帶。由此,大西安未來的產業發展將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特色,即“開發區龍頭帶動、中心城區全面提升、各區縣突出特色”三個層面聯動協調發展,重點發展十二大產業載體,努力建設支柱產業明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新型產業園區。
具體到旅游產業,因要將西安率先建設成為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塑造成為中國內陸西部地區最大的旅游口岸核心城市,因此,大西安擬形成以“一環”華夏人文旅游環線、“一核”唐皇城旅游觀光區、“三片區”灃鎬人文景觀綜合旅游區、渭北水景觀綜合旅游區、臨潼國家旅游休閑度假區的旅游產業布局。
1個核心 3個副中心 8個新城
“大西安”城鎮、交通體系全面立體
按照規劃討論稿中的城鎮體系規劃,大西安將建成一個核心城市、三個副中心城市、八個新城,指狀分布,協同發展。
一個核心城市是指大西安主城區,計劃用地850平方公里,總人口8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