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記者鄭穎 寶音 金建軍)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去庫存,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去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房地產去庫存納入今年工作重點。目前,內蒙古、安徽、浙江等16省,鄂爾多斯、淮北、寧波等33個市出臺不同力度去庫存配套政策,并取得初步成效。 張獻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一名居民,一家5口人擠在棚戶區80多平米的低矮平房里。5年前,當地政府實施棚戶區改造,這讓張獻一家興奮不已。然而住樓房的夢想在合同上一躺就是四年。
張獻:“當時答應兩年給回遷,最后(等了)3年多4年時間,因為經濟下行也蓋不起來。”
過去十多年來,大量資本涌入鄂爾多斯房地產市場,使得樓市供過于求、庫存嚴峻,而鄂爾多斯也一度被冠以“鬼城”稱號。2015年底,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由國有性質的房屋運營公司發售房屋兌換憑證——“房票”,供棚戶區居民挑選房屋。如今,張獻拿著房票回遷,找到了心儀的房子。
張獻:“我當時政府拆遷時候給我換的是130平米的,最后全拿成房票了。我們領房票進行了異地回遷。很滿意!”
小小的房票像潤滑劑,盤活了一潭死水的房地產行業。目前,鄂爾多斯商品住宅庫存量從2014年底的1600萬平方米左右下降到1413萬平方米。
鄂爾多斯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吳伊婕:“房票和地票都要根據這個拆遷量定量發放,以棚改貸款等作為資金的兌付來源,最終兌付資金回籠到房地產企業。”
鄂爾多斯市通過發行房票,為樓市去庫存提供了一次有益嘗試。實際上,去庫存壓力,在土地供應充足、市場需求少的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普遍存在。數據顯示,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超過7.2億平方米,加上在建的施工面積至少需要五六年時間才能消化掉。今年上半年,多地發起組合拳,房地產去庫存取得初步成效。
市民高女士:“購房券現在能用嗎,現在能兌現多少錢?
工作人員:“你現在如果選好了房子,現在就可以辦理……”
在安徽淮北,國內第一家“房產超市”運行已一年有余,超市涵蓋房產交易、金融、中介等51項涉房服務項目,為市民和房產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房產超市創辦至今,成交新建商品房和存量房1.6萬套。
在浙江寧波,最低首付款比例降至20%,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寧波市可供銷售的新建商品住宅套數比去年年底減少8000多套。
為鼓勵農民進城買房,河北秦皇島將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覆蓋范圍,公積金貸款額度由40萬元提高至60萬元。山東煙臺則出臺新規,農民進城購房后,憑房屋產權證可由當地統籌安排其子女入學。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重點城市待售面積規模已降至去年末水平以下,非重點城市的待售面積也在逐月減少。
中國之聲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樓市去庫存對貨幣政策依賴度高,應防范金融杠桿高企。
葉檀:“金融杠桿很難控制,所以去庫存中金融杠桿一定要小心。另外要從源頭上解決不均衡局面,應順應市場需求,才能釜底抽薪。”
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建議,樓市去庫存,不僅需要政策跟進,還應提升城市本身的吸引力。
陳晟:“增強城市對新市民對高新人才的吸引力、產生更多就業機會以及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