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持續發酵刺激改善購房 120-140平方米的供需矛盾最為突出
北京三四居房源供不應求
盡管6月份以來二手市場成交量持續低迷,但是價格依然在穩步上揚。鏈家市場研究部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上周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為46596元/平方米,環比上漲了2.3個百分點。同時套均總價為391萬元,平均每套二手住宅價格環比前一周增加12萬元,漲幅較大。
面對這樣的價格不波動,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最受煎熬的居然不是無房一族的剛需,而是生了二孩、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改善房需求一族。“現有的房子賣了想要換房,但三居、四居本身房源少,賣得又特別快,甚至由業主提出加價才能成交。”鏈家地產也證實,在新增的二手房供需結構方面,面積在120-140平方米的三居室、總價在600萬-750萬的改善型市場供需矛盾最為尖銳,并且這一趨勢還在延續。
改善房家庭備受煎熬
近來,雖然二手房市場整體出現了降溫,但改善型需求卻仍在尋找買房機會。在亦莊科技園工作的張女士就是其中一例,去年,生下二孩的她開始考慮賣出手中唯一的一套兩居,進而換一套三居或四居的中大戶型。“但現在,豐臺、大興幾個地王的接連出現,讓南城二手樓價比去年上漲了一大截,這完全超出了我的預計,根本就無法買。”張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她在看房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兩居放入市場代售。結果發現,自己的小戶型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樣賣出更高的單價,相反,她看上的幾套三居室,單價幾乎與她的兩居室相差不大,都在4萬元/平方米左右,這意味著她自己將要貼進去更多的錢才能換房。
“我算了一筆賬,把手中的兩居室賣出去,換一個三房二廳,至少還要再貼進去200萬元左右。”張女士表示,這讓她倍感壓力。
按照以往的經驗,房產交易中,剛需小戶型單價高總價低,最受歡迎,而中大戶型單價相對較低,但總價高。但現在在很多二手房社區,三、四居因為總量少、關注卻更多的關系,價格非常堅挺,單價甚至不輸于一些小戶型。
鏈家地產最新數據表明,上周北京二手住宅市場網簽量為5589套,單周網簽規模接近今年年初水平,其中“以小換大”的改善型購房人占比明顯加大,成交的套均面積由前一周的82.9平方米平上升到了83.9平方米。成交均價也增加了2.3個百分點,達到了46596元/平方米,同時套均總價為391萬元,平均每套二手住宅價格環比前一周增加12萬元,漲幅明顯。
不難看出,這一系列成交數據的背后,是改善型購房需求的支撐。但同時,高房價也讓有改善房需求的家庭備受煎熬。這些家庭由于生養二孩后,家中有老人及保姆入住,從而有著購買改善房的需求,然而居高不下的價格讓換房成了進退兩難的事。
三居、四居成交更快 供不應求
從去年放開的二孩政策,在整體提振樓市需求的同時,也持續刺激著改善型購房需求。
“二孩政策放開對房地產的直接影響在于購房需求的增加,三大需求中改善型需求最為直接,其次是學區房。”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也表示,二孩出生后,家庭結構發生變化,住房需求起碼變為三居,甚至四居。這意味著全面二孩后,曾經房地產市場中的剛需主力戶型——兩居室,將面臨“讓賢”,三居室或四居室成為剛需產品,五居室則成為改善型需求產品。
根據鏈家網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居以上的客房明顯高于一居和二居,上升明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上客戶的選擇變化:三、四居更受歡迎。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大戶型的掛牌量本來就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便是二胎政策的持續發酵。
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的報告顯示:三居室成為銷售最快的戶型,供需矛盾也最為集中。首先從總價檔位來看:150萬-450萬的房源仍是市場的主要的供給段位,但同時600萬-750萬的供需矛盾最為緊張,新增供應只有8%,但新增需求卻達到了12%。
同時,在居室分布上,可以發現二、三居室的需求量是主力需求,而供給方面一、二居室的供給占比較大,因此出現了供需錯配——一居室的供給占比相對多但是需求占比較少,三居室則相反,其中三居室的供需比高達7.3,可見三居室是目前最搶手的潛力戶型。
同居室的分布類似,在供需的面積檔位分布上,可以發現6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供需矛盾相對緩和,120-140平方米的供需矛盾最為突出,高達7,可見120-140平的二手住宅最為搶手且后期潛力大。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從二手房成交的居室、面積的供需來看,可以發現中大戶型、較高總價的改善型住宅供需矛盾最為突出。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北京二手住宅市場上改善型需求就倍受市場關注,后期改善型戶型的升值潛力也更大。
改善房源價格不斷走高
不僅是二手房,新房市場的三、四居格局也都呈現出嚴峻的態勢。數據顯示2016年1-6月北京市三、四居供應不足,成交持續攀升,改善需求的爆發處于臨界點。
從均價特征看,三、四居產品均價逐步提升。其中,均價2萬—3萬同比增長38%,均價4萬以上同比則翻了三倍。四居均價漲幅非常明顯,四環內成交均價已近8萬/平方米,相比之下四五環之間不到6萬/平方米的均價水平最具性價比優勢。
隨著價格的走高,買方的議價能力也有明顯下降。鏈家地產分析師李巧玲認為,目前市場上三居室、120-140平方米、總價600萬-750萬的“改善型市場”的供需矛盾最為尖銳,可見目前以換房代表的改善型需求占比依然較大,且這一趨勢還在延續,因此預計后期中大戶型的市場仍會較好,這類房源的升值潛力也較大。
文/本報記者 李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