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住宅去庫存之后,商業地產去庫存也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事實上,這樣的情況不僅在寧波存在,溫州、金華、紹興等地都存在。”一位專家表示。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錢江晚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商業研究專家。他們均表示,商業地產去庫存,僅靠企業單打獨斗難度太大,還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三方共同出手,讓規劃更合理,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消除信息不對稱。比如有關部門需要從供給端入手,優化土地供應結構,通過供地、規劃等途徑控制增量。
據省商貿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寧波也已經在嘗試由商務部門牽頭,進行商業規劃的制訂。三方共同努力,讓商業地產過剩問題得到緩解。
三方努力
消除信息不對稱
魏君聰 浙江省商貿業聯合會秘書長
就在幾天前,中國商業品牌大集開到了寧波,吸引了眾多品牌和商業項目的參與。這個活動由寧波市商務委和浙江省商貿業聯合會共同主辦,指導單位是浙江省商務廳。“這幾年經濟下滑,各地商業項目過剩,很多項目招商時遇到了很大困難,品牌也有落地的要求。但項目和品牌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我們把一些品牌和項目集中在一起,讓大家能夠高效對接。”魏君聰告訴記者。
活動的效果顯而易見。一方面來自行業內,商業項目和品牌進行高效對接,不少現場就達成了意向。另一方面也來自有關政府部門。溫州、衢州等各地商務委的負責人也趕到寧波現場觀摩,非常歡迎將活動的下一站放在他們那里。“今年,我們還會在省內各地進行巡回,希望通過政府、行業、企業共同將這個活動打造成一個品牌活動。”魏君聰說。
商業項目市場過剩,這其中有企業跟風的原因,也和相關部門缺乏引導,相關立法不是很完善有一定關系。不過在未來,這種情況將得到好轉。“規劃部門和商務部門的銜接會越來越多。商務部門在商業地產的發展以及立法方面也將擁有更多話語權。像寧波就也已經在嘗試由商務部門牽頭,進行商業規劃的制訂。”魏君聰介紹。
不能用炒地皮的思維
去做商業
趙浩興 浙江現代商貿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在趙浩興看來,三四線城市商業項目供大于求,招商難上加難,有幾個原因。首先與大環境有關。傳統商業不景氣,大家都很謹慎;其次是商業項目的過剩,導致好的品牌遠遠滿足不了商業項目的需求;第三就是真正懂商業的地產商也不多。
事實上,做好一個商業項目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做商業項目和炒房地產不是同一回事。確實,在前幾年房地產市場好的時候,很多不懂商業的人做商業地產也獲得了成功,但這樣的機會窗口已經不存在了。” 趙浩興說,現在不能再用炒地皮的思維去做商業地產項目。
從目前很多城市的商業項目布局來看,約有三分之一的項目過剩。國際上有一種通行的規則,人均商業面積在1.5平方米以下是比較合理的,超過2平方米就過剩了。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包括杭州以及很多三四線城市都已經商業項目過剩。這么多項目未來怎么辦?“少量的項目通過商業創新還能活,大量的項目將面臨轉型。”趙浩興表示。
重新尋找
跟顧客的鏈接方式
陸興泰 搜鋪網商業地產研究院院長
目前,全國有4200家購物中心,到明年年底,這個數字將達到6000家。“我預計,這其中的3000家是要關門的,也就是50%。”作為二三線城市商業地產和零售業轉型的實踐者,陸興泰對目前的商業地產現狀并不樂觀。
為什么?從商業地產的現狀來看,有種種不利因素。比如由于銷售不暢,資金困擾著絕大多數項目;比如業態同質化日益嚴重,產品定位不準確或者沒有定位;比如商業體量過大,商業體數量過多,遠超國際警戒線,局部泡沫開始顯現,商業爛尾樓已經在一些地區和城市出現;比如商業資源嚴重不足,項目難以按時滿鋪開業;大量社會資本進入商業地產,風險堆積越來越大等等。
在陸興泰看來,如果說前幾年購物中心的競爭還在上半場,以搶地盤、搶人員、搶資源進行粗暴開店,現在的購物中心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比拼的是綜合運營能力。 “在新消費時代,消費者是商業發展和變革的唯一動力。” 陸興泰強調,隨著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到來,購物中心需要重新尋找跟顧客的鏈接方式并維護好這個方式。
記者手記
誰搞壞了這個市場
商業項目過剩是熱門話題,也是一個遲遲未能被解決的問題。在采訪中,記者碰到的形形色色采訪對象,都有著同樣的疑惑,四五年前被如此看好的市場,怎么轉瞬就成了“沼澤地”,一旦陷入,想拔腿轉身就跑都不可能。
到底是誰搞壞了這個市場?有關開發商有責任,造出的物業不符合發展商業的要求;有關商業連鎖品牌有責任,同一個模式不斷復制到各個新項目,總有一天會失靈;有關代理公司更是有責任,把你的場子填滿,拿到傭金拍拍屁股就走人,哪管你能營業幾天。在市場狂熱的時候,這些責任都顯得無足輕重,店照開,錢照賺。但一旦到了退潮期,市場該給的教訓一個都跑不了。在采訪中,記者聽說有個老板跟風接手了一個商業項目,把前些年賺的幾千萬賠光了還不夠,守著一個不死不活的商業綜合體欲哭無淚。然而,負責規劃的有關部門呢?規劃失靈,誰來埋單?
值得慶幸的是,當商業項目過剩成為普遍性問題后,積極行動起來的除了商家,也包括有關部門,他們正在積極牽線搭橋,幫助購物中心解決招商難。在此也不妨異想天開一下,比如能不能嘗試將現在風生水起的的創業空間搬到閑置的購物中心,或許這也是一條商業地產去庫存的出路呢?
本報記者 莫利萍